羹饮的智慧:茶叶数千年食用方式的演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7:56 1

摘要:你前面也说对了一部分,从食鲜叶到泡干叶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采集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过渡之际,先祖们采集的食物量少且种类繁杂。种植的谷物、淀粉类食物的数量不足以作为主食,这时候人类先祖们常将一天的所有收获——少量的谷物、植物根茎加上零星猎食来的肉类,一同放入陶锅

你前面也说对了一部分,从食鲜叶到泡干叶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采集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过渡之际,先祖们采集的食物量少且种类繁杂。种植的谷物、淀粉类食物的数量不足以作为主食,这时候人类先祖们常将一天的所有收获——少量的谷物、植物根茎加上零星猎食来的肉类,一同放入陶锅加水烹煮。

这样的方式可以快速煮烂食物,将淀粉溶解在水中,同时高温能破坏植物中有毒的生物碱,去除植物的苦涩滋味,并杀死动物携带的病毒、微生物及寄生虫,肉类的营养物质也能以极低的损耗保留下来。这是先祖最快吸收食物能量、得以果腹的良方,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羹”,你也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粥。

饥饿与疾病是人类的两大宿敌,而羹饮的方式是可以战胜它们的“一箭双雕”之法。先祖们将茶这种有神奇治愈功能的植物,与其他食物一同投入陶器炖煮,制成一天的食物所需,烹煮成最早的“茶羹”。

每日清晨,饮用一碗茶羹可以提神破睡、振奋精神,为一天的劳作蓄积能量;日暮之时,喝一碗茶羹可缓解疲劳、快速代谢肌肉中沉积的乳酸,迅速恢复体力。先辈们将这有效的方法代代沿袭,直至唐代中期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清饮法开始广泛流行,饮茶逐渐替代食茶,成为现代你能看见的主流。”

/小彭/“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看书上说的是,古人都是拿茶叶煮茶加姜、枣、盐、糖等配料,直到唐代才改为清饮,我记得神农是公元前3245年的人,因为年数奇怪所以记得,唐朝陆羽44岁为777年,中间一加有4022年,陆羽距今都1220年了,也就是就算只有五千年的饮茶文化里有四千年都是茶羹饮,清饮茶才一千两百多年。这颠覆我的认知了!”

“历史真伪难考,三皇到隋朝能遗留下来的史料文献匮乏,可以考证的历史就更少了,而且三皇时期就已经有近万年的时间跨度了,你不能直接按照神农出现的时间来算啊,其中燧人氏:“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燧人氏在商丘发明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历史也没有准确记载茶与火是何时将鲜叶变干叶的,我也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己总结思考推理所得。

多部史书与考古文献都有记载唐朝开始也是羹饮为主流,陆羽著书后经过各方的共同推广才使得饮茶的主流由羹饮转为清饮。

这里要特别说明主流就是大部分人的饮茶方式,现在也有很多人羹饮的呀,例如内蒙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也有很多地方的人喜欢宋代点茶方式来饮茶,但现在的主流方式还是泡水清饮啊。可见一部著作对于茶文化的影响,我想写几部书也是希望对整个茶行业进行舔砖加瓦。”

来源:姬晓静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