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柏杨林街道圆梦社区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广场上打着太极,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地跑向学校。这个位于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社区,如今已成为5982名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其中836名来自彝族、苗族、白族等15个少数民族的群众,在这里找到了
清晨的阳光洒在柏杨林街道圆梦社区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广场上打着太极,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地跑向学校。这个位于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社区,如今已成为5982名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其中836名来自彝族、苗族、白族等15个少数民族的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党员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周叔,我家灯泡坏了!""周伯,孩子放学能帮忙照看下吗?"在圆梦社区105栋,60多岁的苗族党员周青文总是最忙碌的人。自从2018年搬迁到这里,这位热心的老党员就成了邻里间的"万能钥匙"。
"我们社区少数民族多,大家刚搬来时都不熟悉,党员就要带头把大家凝聚起来。"周青文说。如今,在圆梦社区,像周青文这样的党员有36名,他们与少数民族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成为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中坚力量。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圆梦社区的夜晚,常因这样的温情而点亮。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杨维维记得,一次得知辖区内的陶玉兰姐弟四人无人照料、尚未吃晚饭,社区工作人员马上端着热饭菜上门,一边收拾家务,一边耐心叮嘱安全须知,直至深夜确认一切安好才离开。
"巧姊妹"绣出民族团结新画卷
走进"巧姊妹民族刺绣扶贫车间",57岁的刘世军正和妻子忙着做服饰。"真没想到快60岁了还能在家门口上班,和老伴一起做民族服饰,既传承手艺又能挣钱。"刘世军笑着说。这个由16个民族群众共同创建的扶贫车间,已成为社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车间里,苗族刺绣、彝族纹样在巧手间流转;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我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民族工艺品走向全国。"车间负责人李祝介绍,目前已带动1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文化交融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芦笙响起来嘞!"今年端午节的社区广场上,苗族芦笙声响彻云霄。在"浓情端午醉苗乡"活动中,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团圆舞,糯米香弥漫在欢声笑语间。
社区文化活动室里,彝族老人正在教年轻人绣花,白族大妈展示着传统美食做法。"每个月我们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民族团结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包粽子、歌舞表演等形式,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交融中增进感情。
傍晚时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传来阵阵笑声。各族老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志愿者正为老人理发。"在这里,我们就像一家人。"80岁的彝族老人金德珍满意地说。
如今,圆梦社区已形成"有事找党员、遇事共商量"的良好氛围。社区干部实行"包楼联户",定期走访少数民族家庭,及时解决群众困难。随着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这个多民族社区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常开长盛。"圆梦社区党支部书记吕绍武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锦焘
编辑 肖大熙
二审 李文勇
三审 李中迪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