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最漂亮的22个字组,学会基本能出师,练赵体的直接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8:39 1

摘要:各位书友,我们今天不谈具体的点画技巧,也不谈某个特定的碑帖,我们来聊一个书法学习中非常核心,但却常常被初学者,甚至是一些学了很久的朋友所忽略的概念——“字组”。

各位书友,我们今天不谈具体的点画技巧,也不谈某个特定的碑帖,我们来聊一个书法学习中非常核心,但却常常被初学者,甚至是一些学了很久的朋友所忽略的概念——“字组”

(古色)

很多人临帖,很用功,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写得也挺像。但一脱帖自己写,或者进行创作,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单看每个字,好像都过得去,但通篇看起来就是松散、杂乱,没有精神,缺乏那种一气呵成的美感。问题出在哪儿?很大概率,就出在缺乏“字组”意识上。

(之怀)

什么是“字组”?

“字组”指的是作品中几个在笔势、形态、疏密、墨色上紧密关联、形成一个视觉整体的字群。它不是机械的、固定的,而是书写过程中,因笔势的连绵、情感的起伏、章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组合”。

(子中)

比如赵孟頫的《太湖石赞》,你仔细去看,很少有字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两三个字一组,通过纤细的游丝引带(或即使笔断,意也连),形成一个节奏单元。然后再一组一组地连接下去,形成所谓的“行气”。这才是书法作品充满生命力的关键。

为什么“字组”如此重要?

它是“行气”的生发点。“行气”听起来很玄,其实就是一行字的内在联系和流动感。这种联系,首先就体现在字与字之间。如果没有字组的概念,每个字都各自为政,间距相等,大小雷同,那这一行字就是死的,是“算珠子”,毫无生气。而通过字组的组合,字与字之间有了疏密、开合、轻重、快慢的变化,一行字就有了节奏,像音乐一样,产生了旋律感。它是从“临摹”到“创作”的关键桥梁。我们临帖,初级阶段是“抄帖”,关注点只在单个字。高级阶段是“读帖”,就要读出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赵孟頫下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往往是因为上一个字的姿态和笔势决定了它。比如上一个字是纵势的、向右上取势,下一个字可能就会用扁势或向左下的笔画来呼应和平衡。这种“因势生字”的思维,就是字组思维。掌握了它,你在创作时,就不会再是脑海里堆砌一个个孤立的字,而是能自然地写出有内在关联的字群,作品的整体性会大大提升。它是书法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书法是艺术,要表现情绪和意境。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悲愤之情如何体现?除了点画的狼藉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字组的运用。情绪激动时,字与字紧紧纠缠在一起,形成大块的、密集的字组;悲痛难抑时,又可能出现大段的空白和疏离。这种字组大小、疏密的强烈对比,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如果平铺直叙,每个字四平八稳,还有什么情感可言?

如何在学习和创作中运用“字组”思维?

1.学会“读帖”,从“看字”升级到“看关系”。 再临帖时,不要只看红线里的那个字。要把视野放宽,看它的上下左右。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字和前面的字有笔势联系吗(看游丝或笔意)?它们的大小、轻重、正欹关系是怎样的?这几个字为什么看起来是一伙的?养成这个习惯,你的眼力会飞跃。

2.尝试“分组临摹”。 可以打破一个字一个字临摹的习惯。找到帖中一个精彩的字组,比如三五个字,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临摹。重点体会它们之间的笔势往来和空间聚散。这个过程,是在训练你的“组团”能力。

3.创作中敢于“造组”与“破组”。 开始创作时,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字组。不要均匀地安排每个字。可以让某两个字写得特别近,几乎相连,形成一个紧密小组;然后隔开一点点,再写下面一组。有了“组”的密集,才能反衬出“组”与“组”之间空白的疏朗,这就是章法上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当然,也不能通篇都是小组,要有变化,有时可以是一个长组,有时甚至故意让一个字孤立出来,形成“点睛之笔”,这就是节奏。

(复多)

我希望从今天起,大家能建立起强烈的“字组”意识。当你再拿起字帖或毛笔时,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完美的字,更能看到字里行间那无形的“气”和“势”,是如何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字组”在流淌、在呼吸。这才是通往书法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加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来源:文化不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