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一线老师“减负”“赋能”了,真累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9:00 1

摘要:文件数量是少了,但得额外准备线上总结+调研报告+配图视频+系统填报。

前几天刷新闻,又看到某地出台了“为教师减负”新措施,

包括推广AI作业批改工具、严禁无关的打卡、严控学校内部会议次数。

评论区一片叫好,但有个网友的留言特别扎心:

每次看到‘减负’、‘赋能’四个字,我都下意识觉得,要加班了。

这句话,说到不少老师的心坎上。

过去这几年,我们一线老师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减负和赋能。

因为很多时候,这俩词落到学校里,最后变成了:

活儿更多,时间更紧,责任更大。

说是为你好,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更累了。

减负这个词,听起来挺温柔,文件写得也漂亮:

精简材料、控制会议时长、提高效率。

可落实到学校里,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为了研究怎么减负,要开一个专门的会;

会议时间确实少了半小时,可PPT页数翻倍了;

文件数量是少了,但得额外准备线上总结+调研报告+配图视频+系统填报。

最离谱的是,有的地方还要求写减负落实情况自查表。

减负没见着,反而多了一份新任务。

很多老师调侃:

“我们是开会减负的专业户,天天都在减,结果扛的工作却越来越沉。”

赋能按理说应该是帮老师提升本事,比如给点实打实的培训、设备、资源。

但现实是,赋能往往变成了责任下放。

比如,推广新系统,说是赋能老师掌握数字化工具。

可后台原来能帮忙处理的数据,现在要老师自己一边学、一边录,一边还要盯学生、管家长。

再比如,搞家校共育,说是赋能老师和家长一起育人。

可最后变成了:群里每天必须互动,家长提意见要及时回复,还要做一堆材料。

老师们心里明白,这种赋能,就是换个说法把担子压到我们身上。

到头来,出问题了,理由很简单:你没有用好赋能工具。

老师们最困的不是负担重,而是资源少。

你要老师带课题、写论文,行,那能不能给点时间和经费?

你要老师用新平台,行,那能不能统一系统、请人培训?

你要老师做家校沟通,行,那能不能减少无意义的痕迹管理?

很多时候答案是:没有,但必须完成。

结果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上:材料拼凑,照片摆拍,数据凭空造。

不是老师不想干实事,而是被逼着空手套KPI。

这几年,老师们的身份越来越多元:

要当班主任、任课教师、教研员;

还要兼职做摄影师、编辑、运营、主播……

样样都要会,样样都要做。

可别忘了,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可是被这些花样任务一挤,真正备课、陪伴学生的时间被严重压缩。

很多老师私下都说:好像每天都很忙,但一想,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说真的,别再一厢情愿地给一线老师减负、赋能了。

拜托,真累了。

如果真想让老师轻松一些,就别再发一堆新表格来检查减负成效;

如果真想帮老师成长,就别只甩下责任,而不给配套的时间和资源。

老师不是机器人,也不是万能工。

我们需要的不是新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支持。

让老师喘口气吧。

因为只有老师轻装上阵,学生们才能真正受益。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