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中弟子亲自下场!痛批华与华,辜负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8:46 1

摘要:9月15日,罗永浩表示"华与华"的老板跟他道歉了,事情就过去了,但网络上关于华与华"超级符号"理论的争议远未平息。

近期,华与华再次成为营销圈议论的焦点。

9月15日,罗永浩表示"华与华"的老板跟他道歉了,事情就过去了,但网络上关于华与华"超级符号"理论的争议远未平息。

不少声音指出,这家以"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闻名的公司,正在将本该"超级有效"的方法论,变成"改改就用"的偷懒模板。

中国当前的品牌咨询市场存着以下四种流派,分别是以华与华代表的设计系,特劳特为代表的定位系,叶茂中为代表的冲突系,百思特咨询为代表的势能系。

在这四大门派中,华与华凭借"超级符号"理论独树一帜,但近年来争议不断。

回顾华与华的发展历程,华与华就是华杉和华楠两兄弟在上海搞出的一个小公司,华杉做策划华楠搞出版,一个会吹,一个会写,于是成了2015年后中国营销策划界的当红炸子鸡。

他们提出的"超级符号"理论,本质上是借助人们已有的文化认知,为品牌创造高辨识度的传播载体。

这套理论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功案例。从"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洗脑神曲,到"拍照喊田七"的口号,华与华帮助众多品牌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强烈的记忆点。

20年来,从产品开发、产品命名、产品包装,到品牌传播、品牌战略、企业战略,"华与华方法"深入中国本土企业营销的各个层面,用同一个创意套路,打造了上百个经典案例。

成功的背后也暴露出问题,外界对其"流水线式创意",产出相似度高,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核,营销风格太low的声音一直存在。

批评者认为,华与华正在将符号理论简化为一套"万能公式",缺乏对品牌独特性的深度挖掘。

在这场争议中,一个自称叶茂中第三代弟子的营销人站了出来,公开批评华与华背离了"超级符号"的本质。

这位营销人指出,真正的"超级符号"应该是能够精准切中品牌核心、戳中用户心智的"超级创意",而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

他举例说明了叶茂中时代的"超级符号"是如何运作的:大红鹰的胜利之鹰、真功夫的李小龙形象、361°的豹子,每个符号都与品牌核心紧密绑定,没有半分违和感。

这些符号的成功在于它们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借鉴中找到了品牌的独特表达。

中国营销只有两个阵营,一个是国际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分公司,另一个是以叶茂中为代表的本土营销阵营。

在这位营销人看来,华与华虽然在理论建构上有所贡献,但在实际执行中偏离了叶茂中强调的创意本质。

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是关于创意边界的探讨。华与华确实将符号学与品牌传播理论巧妙整合,提出了"文化母体"概念,让"如何找符号"变得有章可循。

但问题在于,他们似乎将这套理论当成了不用思考的模板。

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例更加剧了这种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华与华在为某些品牌设计符号时,过度依赖现成的文化符号,缺乏深度的品牌思考和创意转化。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快速建立认知,但往往缺乏独特性和持久的品牌价值。

成功的符号案例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在借鉴既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结合品牌的独特属性,创造出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蜜雪冰城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雪王这个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卡通IP,更承载了"平价、有趣、接地气"的品牌个性。

面对争议华与华也在寻求突破,方法是一套让企业少走弯路的经营哲学、企业战略和营销传播方法,他们试图将符号理论与更广泛的商业战略结合起来。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创意。它这些知识也主要是从科特勒、定位、叶茂中等门派汇编翻译改造过来的,华与华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整合创新。

关键是如何在应用这套理论时,保持对创意本质的敬畏。

一些业内专家建议,符号理论的应用应该回归品牌的本质需求。

每个品牌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符号",这个符号不仅要借助文化母体的认知优势,更要体现品牌的独特价值主张。

这场关于"超级符号"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营销行业面临的困境: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持创意的独特性?如何在理论指导下,避免陷入机械化的执行?

对于广大品牌方来说,选择营销服务商时需要更加谨慎。不能仅仅看重理论的完整性,更要关注执行的创意水准。一个好的营销方案,应该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独特的创意表达。

同时营销从业者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理论可以提供方向,但不能替代思考。真正优秀的营销人,应该能够在理论指导下,为每个品牌找到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

"超级符号"理论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运用。无论是华与华还是其他营销机构,都应该将这套理论视为创意的工具,而非偷懒的模板。

只有在深度理解品牌本质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效的"超级符号"。营销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模仿者,而是更多有思想、有创意的实践者。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