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傍晚,邻居看到那位七十一岁的老奶奶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去医院做检查。她身体一直不太好,最近骨头时常痛得厉害,但她总说“老了就这样吧”。没想到不久后她确诊骨癌,没能挺过来。
那个傍晚,邻居看到那位七十一岁的老奶奶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去医院做检查。她身体一直不太好,最近骨头时常痛得厉害,但她总说“老了就这样吧”。没想到不久后她确诊骨癌,没能挺过来。
听着医生语气里的无奈和朋友家属的懊悔,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那种“每周五六次去医院折腾身体”的感觉,可能预示着真正的大病在悄悄酝酿。
很多人以为骨癌是那种偶然突发的可怕疾病,听说就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病。
通过多个临床资料可以看出,骨癌的发生与长期忽视骨骼健康、慢性刺激损伤、全身代谢异常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尤其是年纪大骨质疏松、、长期骨关节病累积损伤的群体,更要警惕。
那位老奶奶生前虽常去医院检查、常感觉疼痛、但没真正重视起来,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典型体现。
骨癌其实是比较罕见的病,它可以原发于骨骼组织(原发骨癌),也可以因其他癌种转移到骨头(骨转移癌)。
对于老年人而言,后者更为常见。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这些癌种若晚期发生骨转移,骨痛、骨密度下降、活动受限往往是首发信号。
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所有恶性肿瘤中,骨转移发生率可达到 30%~70%(视癌种不同而异)。
这个数字说明骨骼是许多癌种“中转”的高发地。
老奶奶若是骨癌去世,其中部分病例可能属于骨转移。
换句话说,骨癌很多时候并非原发,而是体内其他器官癌细胞扩散至骨骼的结果。
那位老奶奶因为年纪大,每周去医院做五六次检查、打点滴、拍片、抽血……看似是在“保命”,实际上可能是她身体内部早已有隐患,而外发症状被误当作普通骨病、关节病、骨质疏松来对待,延误了真正的诊断。
很多人年老之后,骨头疼、关节酸痛、腰背不适是常态,可正是这些“常态”掩盖了一些更严重的问题。
很多骨癌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多年有骨痛、夜间痛、休息痛加剧的现象,只不过被当成关节炎、骨质疏松处理。直到癌症发展到某个节点,才暴露出来。
这个过程很可能就是那种“频繁奔医院、各种治疗不见好转”的折腾。
从医学知识角度讲,骨癌尤其骨转移癌,在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
很多人最初表现为常见的骨疼痛、疲乏、骨折(微小外伤后骨折)、体重下降等。疼痛往往在夜间加剧,不容易缓解。
如果出现夜间痛、休息痛、痛感不断加重这些特征,就不能单纯认为是老化或骨质问题,应及时做影像学检查(X光、CT、核磁共振、骨扫描等)。
晚期骨转移可能还伴有高钙血症、贫血、肾功能损害等。
很多指南都建议,若骨痛反复发作、治疗无效,尤其年龄稍大者,应尽早做癌症筛查与骨扫描。
许多癌种骨转移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说那个老奶奶“每周五六次”的情形,其实指的是频繁的骨痛就诊、检查、输液、理疗等反复过程。
这种频繁的折腾在很多骨痛患者身上都曾被忽视为“慢性病治疗”的常规,而不是警惕信号。
殊不知,这样的频次本身就暗示“这不是普通骨病那么简单”。
在笔者看来,很多家庭和患者缺少一种早期怀疑与警觉意识,把“持续骨痛”、“反复检查”、“治疗无效”当成老年病的日常,而忽视可能有更严重的病根。
换句话说,人们总习惯“先当老病处理,等到实在不行才当大病”,这就是误区。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是转移路径和“癌种筛查”意识。
骨癌若是骨转移,由哪个原发部位转过来的,是关键。
在老年人中,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这些器官癌种最常转移到骨骼。
当骨骼出现无法解释的长期疼痛、骨密度异常、血钙水平异常时,应当同时做这些器官的筛查。
许多骨癌晚期患者确诊骨骼问题之后才被发现原发癌在肺或乳房、肾脏等。
这种“拖后才查原发”使得治疗机会大打折扣。
若早查早发现原发病,就有可能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控制局部或系统病灶,再对骨转移进行干预。
再谈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点:骨健康基础管理在老年人群中常常被忽略。
骨质疏松、维生素 D 缺乏、钙缺乏、负重运动少、久坐不动、营养不良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些基础问题本身易引发骨痛、骨折、代谢异常。
如果身体内已存在癌细胞微转移,又加上骨骼基础薄弱,那么那“癌”就有更容易“扎根”的环境。
换句话说,骨癌绝大多数不在骨骼最强壮、最健康的人身上发生,而更容易在那些骨质受损、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的人身上发展得更快。
很多老年人都被“骨质疏松”“关节病”框定了病因,从没意识底层还有肿瘤风险。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频繁就诊、频繁用药、骨病理疗等,如果没有同步做影像诊断、病理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那么很多骨癌就会在隐蔽中继续生长。
医生在事后常说“我们早就多次劝阻你去做更深入检查”,可对于患者家庭而言,这“劝阻”在当时可能被听成“你又杞人忧天,检查没问题再说”。
延误诊断的代价就在那种逐渐失控、骨损坏严重、疼痛难治、治疗窗口错过的阶段爆发。
这个案例让人深刻:老奶奶勤勤恳恳生活多年,骨癌来临时被拖成“老年骨病”来对付,一旦爆发就来不及。
她妻子那句“早些劝他重视就好了”,其实是一种对那种“慢性病模式化”处理方式的控诉。
现代医学强调“有症状就查、有异常就深查”,尤其在老年人中,不能让“老年化不适”成为掩盖恶性病变的借口。
总结起来,这个事例背后给大众的教训包括:
一是频繁骨痛就医、治疗无明显效果时,要警惕可能不是普通骨病;二是早期要做全面检查,尤其骨扫描、器官癌种筛查不可少;三是骨健康基础不能忽略,骨质疏松、缺钙、运动少这些问题要同步管理;四是不能把“老年”当借口,年纪大并不意味着不做检查。
正如一句常说的:虽说年老不可逆,但生病的方式、死亡的方式、人走的速度可以争取。
若那位老奶奶再早一步被重视,也许骨癌尚在可控阶段,她还有可能得到更有效治疗或缓解痛苦。
最后提醒:本文为健康科普性质内容,不是对个案的确切诊断。
若家中有老人长期骨痛、夜间加剧痛、骨折风险高、影像异常等情况,务必要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
医生会结合影像、肿瘤标志物、病理检查等做综合判断。
早查早治,才可能扭转局面,减少遗憾。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骨转移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3. “Epidemiology of bone metastases” 系统综述
4. “Patterns of bone metastasis and skeletal-related events epidemiology” 文章
5.《中老年人骨健康管理指南》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