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孩子打小就懂事,知道体谅爸妈,家里那些压力都快把人压垮了,但就因为“孝顺”俩字儿,死撑着不敢拒绝——非得做个不让爸妈失望的人,结果自己被焦虑折腾得够呛?
我发现个事儿,越孝顺的孩子,越容易被爸妈“吸血”,特别是家里当老大的那种。
这些孩子打小就懂事,知道体谅爸妈,家里那些压力都快把人压垮了,但就因为“孝顺”俩字儿,死撑着不敢拒绝——非得做个不让爸妈失望的人,结果自己被焦虑折腾得够呛?
其实心理学早就说过,这种“受了委屈还自己劝自己要懂事”的劲儿,根本不是啥善良,就是被“粘稠思维”给缠住了。
那到底啥是“粘稠思维”?它又是咋把你拽进焦虑的坑里的呢?
朋友借了钱迟迟不还,你怕伤感情,告诉自己 “他可能忘了,再等等”;
伴侣明明冷暴力你,你却找借口 “他最近工作累,我该多体谅”;
父母把你的付出当理所当然,你还安慰自己 “他们养我不容易,这点委屈算什么”。
我特别理解这种 “先替别人着想” 的习惯,可你知道吗?
心理学上有个 “破窗效应”,当你第一次忍下委屈,就像给窗户砸了个小缝,之后的伤害只会越来越多。你以为忍一忍能换来和平,结果呢?
借出去的钱没要回来,冷暴力变成了常态,父母的期待越来越高 —— 你看,越骗自己 “忍忍就好”,粘稠思维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那到底该怎么跳出这种 “忍不住体谅别人,又放不过自己” 的怪圈?
很多人被困在粘稠思维里,根本原因是 “搞不清自己要什么”。
你以为离不开一段糟糕的关系,是因为 “爱”,其实是怕孤独;
你以为不敢拒绝别人,是因为 “善良”,其实是怕被讨厌;
你以为硬扛原生家庭的压力,是因为 “孝顺”,其实是怕被贴上 “不孝” 的标签。
“你连自己的需求都看不见,别人怎么会在乎你的感受?”
所以第一步,就是停下 “替别人找借口”!
每天花 5 分钟跟自己对话:
“这件事让我不舒服,我到底在怕什么?”
“如果不考虑别人的眼光,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当你能清晰说出 “我要什么”,粘稠思维就少了一半。
少操别人的心!
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课题,你的回应是你的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烦恼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
你非要把别人的麻烦扛到自己身上,可不就被粘稠思维缠上了?
那具体该怎么做?很简单,每次有人找你吐槽、甩锅时,先问自己:
“这件事的结果,该由谁承担?” 如果是别人的事,就礼貌地说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帮不上太多”—— 你看,这样既不得罪人,又不让自己陷入内耗。
可要是焦虑已经涌上来,大脑停不下胡思乱想,该怎么快速缓解?
我跟好多焦虑的朋友都推荐过这招——自由书写。
找个本子,每天抽个15分钟,把脑子里那些乱糟糟的想法全写下来。
别管字写得好不好看,也别管句子通不通顺,写着写着你就发现,那些让你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想法,一旦落到纸上,好像就没那么吓人了。
我最近开了个缓解焦虑的专栏,里面讲了更具体的“自由书写技巧”——《焦虑星人自救指南|自由书写+涂鸦日记实操全案》,从三个角度帮你甩掉焦虑:
关系方面(比如原生家庭、亲子、夫妻、伴侣);自我探索(比如自我价值、自卑和攻击性这些);生命议题(比如创伤、哀伤、分离这些)。完全没基础也能轻松上手:给焦虑起个名儿跟它聊聊、画个恐惧同心圆、写封信给过去的自己、用涂鸦发泄……一共7个超实用的工具,帮你打破焦虑的死循环。
身体放松+马上宣泄+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学一个自救小技巧,碎片时间就能给心灵“松松绑”。
7天后,你会发现:原来一支笔,就能变成你最好的情绪疗愈师!
亲爱的,焦虑从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习惯了独自硬扛。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很荣幸能用专业的心理学方法,陪你一步步走出那些拧巴与迷茫。
来源:心理咨询师吴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