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粉丝超6500万的高考志愿“指路明灯”,居然被禁止关注了,要知道,不少普通家庭填志愿前,都得翻他的视频、看他的建议。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这位粉丝超6500万的高考志愿“指路明灯”,居然被禁止关注了,要知道,不少普通家庭填志愿前,都得翻他的视频、看他的建议。
如今他突然“消失”,家长们慌了,没了他,咋避开专业坑、选对学校?
而这背后,可不只是违规那么简单,那个靠拆解教育信息差起家,后来却把焦虑做成千万生意的张雪峰,到底踩了哪条红线?
事情要从9月24日说起,那天张雪峰在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和快手的账号同时被禁止关注。
工作人员回应是“直播有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还收到了举报”。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早有伏笔,今年5月,教育部开展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查处工作,重点打击“绝密押题卷”这类夸大宣传。
而张雪峰团队当时主推的高考预测卷,正好撞在了枪口上,相关宣传视频连夜被删。
这一删,其实就已经暗示了他的商业版图和监管要求之间,矛盾早被拉到了顶点。
回溯张雪峰的路,其实早期的他确实帮很多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1984年,他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富裕县,家境贫寒的成长经历,让他打小就养成了务实的性子。
从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后,他成了北漂,一头扎进考研辅导行业。
那会儿他没想着当网红,只是把全国400多所大学、400多个科研院所的录取分数、就业方向整理成课件,再用接地气的东北话讲出来。
别人眼里枯燥的招生政策,他能编成考研相声,比如把大类招生比作买菜先看筐,打开才知道里面有啥菜,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也能听明白。
我身边就有位给孩子报志愿的家长,说那时候对着厚厚的招生大本犯愁,是张雪峰的视频帮她搞懂了专业调剂不是捡漏,而是可能被分到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最后成功避开了风险。
那时候的张雪峰,更像个教育信息翻译者,把复杂规则拆成大白话,精准击中了家长怕选错、怕走弯路的痛点,也没引发过什么争议。
真正让他破圈的是2016年,一则《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突然爆红。
视频里他语速飞快,金句一套接一套,比如选学校要看城市,一线城市的实习机会,比小地方的名校光环管用,把晦涩的院校信息变成通俗段子一下子填补了很多家庭的信息空白。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的内容开始变味了,观点越来越极端,情绪越来越浓,因为他摸透了,比起干巴巴的事实,能挑动焦虑的观点更吸流量。
2023年6月,他在直播里说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这话让不少新闻系学生和从业者炸了锅。
到了12月,他更直言文科都是服务业,一个字就是舔,这番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却也让他的直播间人气更高。
他的这套逻辑,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还总结出了筛子理论,学历筛掉不努力的孩子,房子筛掉不努力的父母,工作筛掉没资源的家庭。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很多普通家庭的恐惧,怕孩子输在就业上,怕全家辛苦攒下的积蓄,砸在一个“没前途”的专业上。
于是,张雪峰从给信息变成了下判断,直接用就业率、薪资给专业分好坏,能进大厂、考公容易的就是好专业,偏理论、就业面窄的就是坑专业。
对那些信息闭塞、没资源咨询专家的家庭来说,这种直接给答案的建议,就像救命稻草,哪怕观点极端,也愿意听。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张雪峰的商业版图也慢慢铺开,2021年,他在苏州成立了峰学蔚来,主营业务就是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但这服务可不便宜,推出的“梦想卡”“圆梦卡”等套餐,价格直接冲到万元以上。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报志愿,咬牙花了1.2万买了套餐,虽然觉得贵,但想着专业选对了,以后能少走几年弯路,也就值了。
而他的商业模式核心,其实就是焦虑变现,把家长对志愿规则复杂的迷茫、对专业和就业脱节的担忧、对孩子未来没保障的恐惧,打包成一套看似能精准避坑的服务,哪怕价格高,也有人愿意买单。
可有意思的是,他给普通家庭的建议全是保守避坑,比如别选冷门专业,毕业难找工作,自己却给女儿规划了国际学校,海外留学的路线。
这套双重标准,其实早就说明他的建议不是普适真理,只是针对特定群体的生存策略。
就像有人调侃的:“他教别人走阳关道,自己却给孩子铺了独木桥,只是这独木桥,普通人根本走不起。”
如今张雪峰账号被封,有人说他动了别人的蛋糕,但其实更核心的问题,是他把教育彻底变成了算账工具。
在他的逻辑里,教育的价值只剩投资回报率,选专业要看能不能赚钱,上大学要看能不能当跳板,却忘了教育本该有的温度。
比如孩子的兴趣、对知识的热爱,这些不能用薪资衡量的东西,而他的走红,其实也暴露了一个现实。
当正规渠道的教育指导跟不上需求,比如学校的志愿讲座只讲政策不讲就业、官方信息更新慢且难理解,就会有人用商业化的方式填补这个空白。
就像很多家长说的:“如果能从靠谱的官方渠道拿到实用建议,谁愿意花大价钱找网红”。
张雪峰的故事,说到底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很多家庭的教育焦虑,也照出了教育服务的缺口。
他曾经帮很多人填平了信息差,这是事实,后来靠贩卖焦虑赚钱,踩了监管红线,这也是事实。
但比纠结他个人对错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该怎么平衡生存现实和教育本质,对家长来说,选专业不能只看“热门”,也得听听孩子的想法。
对社会来说,得补上公共教育指导的短板,让普通家庭不用再依赖网红获取信息。
真正的教育智慧,从来不是精准计算读这个专业能赚多少钱,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点亮他们内心独特的光。
就像那些真正走得远的人,靠的不只是选对了专业,更是对所做之事的坚持与热情,这一点,或许比任何志愿填报技巧都重要。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