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钩镰金枪思报国,禁宫岁月任蹉跎,只因宝甲失窃后,英雄方始姓名播,
钩镰金枪思报国,禁宫岁月任蹉跎,
只因宝甲失窃后,英雄方始姓名播,
第九十四回 计赚金枪手:家有贤妻,远播英名
书接上回。
徐宁和汤隆一路追赶,终于在城外的一座古庙前追上了时迁,
徐宁一问之下,时迁也不抵赖,痛痛快快地承认了盗甲之事,
可是皮匣里面却空空如也,宝甲不翼而飞了,
徐宁惊得目瞪口呆,时迁道:我名叫张一,是泰安州人氏,
本州有个财主,知道你有这副宝甲,却又不肯卖,
因此出一万贯请我和李三盗甲,好拿去去结识老种经略相公,
可是我却从你家屋梁上下来时,一不小心闪了腿,走不了路,
这才让李三先把宝甲带回去,只留了个空匣子在此,
你若是不告官,我就带你去把宝甲找回来,可你若是告官的话,
那我就宁死也不招,也不会牵扯别人,那副宝甲,你就别指望了!
原著中这样写道:徐宁踌躇了半响,决断不下。
他为什么决断不下?因为他还得上班,每天起早贪黑去伺候皇帝,
这一去泰安州,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现在又没人回去报信,
这就相当于无故旷工,然而,作为护卫皇帝的亲军,
徐宁很清楚后果,那就不是开除那么简单,责罚是免不了的。
汤隆在一旁撺掇道:哥哥,咱们就跟他一起去讨还宝甲,
若是找不回时,再到泰安州本地的州衙告官也不迟。
原著中徐宁这样说道:兄弟也说的是。
就这样,他们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泰安州之路,
故事讲到这里,可以看出,徐宁实在是太看重那副宝甲了,
为此他宁可丢掉自己金枪班教师的职位,
也就是某些人说的体制内工作,甚至不怕受到皇帝的责罚。
也正因如此,时迁的那番话里有着多个明显的破绽,
他竟然一个都没有察觉出来,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些破绽,
第一,张一,也就是时迁,既然和李三合伙作案,
现在他闪了腿,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
他不应该让李三独自把宝甲带回去,难道他就不担心,
等他一瘸一拐回到泰安州时,李三早就拿着那一万贯赏钱,
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小偷之间,能有多少义气?
第二,就算李三很有义气,能让张一彻底放心,
可是李三为什么只把宝甲带走,而把皮匣留下呢?
这个皮匣,对于行动不便的张一而言,无疑就是潜在的危机,
除了引人注意之外,别无用处,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张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让李三把皮匣和宝甲一起带走,
徐宁不就是因为这个皮匣,才认定了时迁是小偷的吗?
第三,徐宁的皮匣放在自己的卧室中,应该是非常隐秘的,
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一都能得手,徐宁就应该问清楚,
张一和李三联手作案的详细过程,从而通过深入的了解,
发现其中更多的破绽,可徐宁不仅没有问,
还轻易地就相信了,张一说自己闪了腿的鬼话,
第四,张一言之凿凿,说徐宁把他送官的话,他就打死也不招,
徐宁本人就是官身,他怎么能相信这种吹牛皮的话?
严刑拷打之下,有多少英雄好汉真的能扛得过去呢?
徐宁如果不是太在意宝甲,以上这些破绽他都能想得到,
或许有人会说,想到了又怎么样,还不是拿不回宝甲,
这话就大错特错了,倘若徐宁这样对时迁说:
你说的话,我不相信,我也不会山长水远跟你去泰安州,
你让李三先把宝甲带回去,证明你信得过他,
如今我就把你抓回东京城,先关在家里,李三要是够义气,
肯定会回来救你,他如果几天之内不回来,
我就将你押赴开封府衙,你不是不怕打吗?
那我也豁出去了,你当堂招供便罢,你若不老实交代,
那副宝甲我也不要了,可你的小命,我要定了!
徐宁要真这么干,时迁插翅难飞,梁山泊也只能无可奈何,
最终只能拿宝甲来换时迁,总有些观点认为,
是梁山泊,是吴用单方面设诡计坑了徐宁,赚他上山,
这是一种片面性的弱者思维,你要是被骗了之后,
一味地只知道责怪骗子,而不好好反省自己为何被骗的原因,
那你就会永远上当受骗,因为世界上永远都有骗子,
痛恨骗子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得有脑子,保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不至于受骗,与此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不要太在乎身外之物,尽量减少自己的软肋,关键时刻,
要豁得出去,要拿得出玉石俱焚,破釜沉舟的胆气与格局。
事实上,徐宁并不是没有胆气,他为了找回宝甲,
已经不怕丢饭碗,不怕皇帝处罚了,但是,他欠缺格局,
他始终放不下那副宝甲,所以在被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人一路晓行夜住,到了第三天,他们正在赶路,
可是时迁一瘸一拐,走得很慢,徐宁不禁心里焦躁起来,
原著中这样写道:只见路旁边三四个头口,拽出一辆空车子,
所谓头口,就是指拉车的马和驴之类的牲口,
这辆车刚从路旁边转出来,刚好和徐宁等三人打了个照面,
车上有一人正在驾车,另外一个人,一副客商打扮,
他下车来到汤隆面前,纳头便拜,汤隆将他扶起问道:
兄弟,你如何在这里?那人答道:小弟刚去郑州做了一趟买卖,
现在要回泰安州,汤隆随即提出要搭便车,那人满口应允,
汤隆向徐宁引荐道:这是我去年在泰安州烧香结识的李荣兄弟,
书中交代,这李荣其实就是铁叫子乐和,至于那个赶车的车把式,
就是协助乐和的梁山军小喽啰,由此可以看出,
时迁之所以假扮腿瘸,一方面是为了让徐宁和汤隆尽快追上自己,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顺理成章,坐上乐和的车,
尽快将徐宁赚回梁山,这里又出现了一连串的巧合之事:
时迁装瘸,徐宁焦急,路旁恰巧就出现了马车,
马车上的李荣,恰巧就是汤隆的老友,
李荣恰巧去郑州做了一趟买卖,回来只剩下了空车,
恰巧足够三人坐车,而李荣恰巧要回泰安州,
所有的这一系列巧合,对于徐宁而言,
那就是打瞌睡的时候,有人恰巧送上了枕头,
可以说,命运不是没有给徐宁机会,上回书汤隆出场的巧合,
这一回时迁话里的破绽,李荣出场的巧合,
徐宁但凡能够想到一部分,都不至于被赚上梁山,
只是很可惜,他完全没有识破其中的玄机,
三个人上了车之后,徐宁居然还长了心眼,他逼问时迁,
让你盗甲的那个财主究竟是什么人?时迁推脱不了,
只得信口胡说是有名的郭大官人,徐宁转头向李荣求证,
这位李荣,也就是乐和,他是个多聪明伶俐的人,
原著中他这样答道:我那本州郭大官人是个上户财主,
专好结识官宦来往,门下养着多少闲人,
徐宁听他这么一说,多少才安心了一些,乐和十分健谈,
既懂枪棒,又会唱曲,这让徐宁烦闷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不知不觉中又过了一天,到了吃晚饭的时候,
乐和让车把式拿着酒葫芦去路边的酒店里买了些酒肉,送上车来,
然后乐和又取出一个瓢,把葫芦里的酒倒在瓢里,
客气地请徐宁先饮,徐宁毫无防备,一饮而尽,
乐和再叫车把式倒酒,车把式却假装一个不小心,
把葫芦里的酒全都撒了,乐和喝骂着让他再去买酒,
不多时,徐宁口角流涎,一头栽倒在车上,人事不省。
很明显,车把式刚才出去打酒的时候,已经在酒里下了蒙汗药,
徐宁的药效还没发作的时候,乐和把车把式骂走,是让他回山报信去,
徐宁倒下之后,乐和等三人赶着车子,把他送到了附近的朱贵酒店,
接着又把他抬上船,送到了聚义厅上,宋江让人赶紧给他服解药,
等徐宁苏醒过来的时候,看见汤隆正站在面前,
可还有不少的陌生面孔围着自己,原著中徐宁困惑地问道:
兄弟,你如何赚我到这里?这句话说明,
徐宁此时虽然不知道这里是梁山泊,但已经明白是汤隆在捣鬼,
汤隆将事情的原委讲述了一遍,原著中他这样说道:
请哥哥上山来坐把交椅,徐宁道:却是兄弟送了我也!
啥意思呢?兄弟,你葬送了我的大好前程,
就在此时,宋江端着酒杯过来陪话道: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
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
一同替天行道。在说这句话之前,宋江在收降彭玘,
彭玘在帮助宋江收降凌振的时候,已经两次明确表达招安之意了,
那么现在围着徐宁的这伙人中,有没有晁盖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宋江说完之后,林冲也过来陪话道:
小弟亦到此间,多说兄长清德,休要推却,
这意思就是,小弟我和你,都曾经做过教头,但我如今也在此安身,
也就是说,从教头到强人,也没有什么丢人的,我就是榜样,
何况我还在众头领面前,说了你不少的好话,所以你就不要推辞了,
宋江和林冲的话,有没有触动徐宁呢?应该说是有的,
徐宁自上了梁山泊之后,几乎是阵阵不离,
宋江对他的使用频率,几乎与五虎将相同,
而且他经常是主动出马叫阵,这足以说明,徐宁敢于冲锋陷阵,
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如果他坚决不肯做强人的话,
一定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哪怕因此被梁山军杀害,
然而,他并没有像当初秦明那样,说什么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
而是问汤隆道:兄弟,你把我赚到此地,家中妻子必然被官府抓去,
这可怎么办呢?宋江道:将军请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到了此时,原著中写道: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
也就是说,刚才宋江提招安的时候,晁盖并不在当场,
徐宁虽然受到了触动,可他是否就决定从此安心留下来呢?
这倒也未必,毕竟他做了多年的朝廷军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
就因为一两句话,思想就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但是他至少同意了传授钩镰枪法,当下山寨里挑选精壮小喽啰,
跟随徐宁学习枪法,宋江又派戴宗和汤隆前往东京,
搬取徐宁的家眷,半个月之内,彭玘和凌振的家眷陆续上山,
李云也买到了五车火药,又过了几天,徐宁的娘子和儿子也上山了,
原著中这样写道:徐宁见妻子到来,吃了一惊,
他为什么会吃惊呢?因为他原以为,宋江只是说说而已,
却没有想到,宋江真的会言出必行,徐娘子告诉他:
你离家之后,金枪班前来点名,我只说你患病在床,
又拿了些金银首饰做人情,所以他们就没再来了,
后来汤表弟拿着宝甲来到家里,说甲夺回来了,
但你却在中途客店里一病不起,就这样把宝甲留在家里,
我们娘俩就被汤表弟接到了这里,原著中徐宁道:
兄弟,好却好了,只可惜将我这副甲陷在家里了,
以上徐宁和娘子所说的这段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其中包含着刻画他们夫妻俩性格的重要信息,
首先,徐娘子是个贤惠而且聪明的女子,在丈夫不明去向,
且又没有及时归来时,她一没有惊慌失措,二没有实话实说,
因为她也意识到,丈夫如果不能尽快回来,就有可能丢了饭碗,
还会受到上司甚至是皇帝的责罚,所以她找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借口,
因为徐宁卧病在床,什么时候痊愈是不确定的,
再加上她用金银做人情的手段,就把徐宁无故旷工这件事,
给掩盖住了,这就叫做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祸,
其次,徐宁对汤隆说,好倒是好,可惜宝甲丢在家里了,
这句好,指的就是娘子和儿子能来山寨与自己团聚,
这句话的意味很明显,徐宁把娘子和儿子看得比宝甲还重,
结合前文,徐宁可是把宝甲,看得比自己的功名还重的人,
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娘子和儿子第一位,宝甲排第二位,
包括功名在内的其他东西,都排在后面,就这一点而言,
徐宁比林冲可强太多了,他们这夫妻俩,也算得上珠联璧合,
通过汤隆下山赚徐宁的整个过程,能够看出,
汤隆相当聪明,其智谋不在操刀鬼曹正和笑面虎朱富之下,
徐宁对那副宝甲的看重程度,他当然是知道的,
所以他笑着对徐宁说道:哥哥你看,嫂嫂上车走了之后,
我又回到你家,哄着两个丫鬟,把宝甲和家中的一应细软都带来了,
原著中徐宁这样说道:恁地时,我们不能够回东京了。
这句话足以说明了徐宁的心思,宋江和林冲的话,确实让他有所触动,
可他并没有想过要留在梁山泊,只想着传授完钩镰枪法之后,
便请宋江放他回去,但眼下妻子,儿子,票子,丫鬟全都上了山,
徐宁也就意识到,自己回不去了,这才脱口说出了那句话,
可是让他更为震惊的是,汤隆接下来所说的话:
我在回山的半路上,遇到了一伙客商,所以我穿上了哥哥的宝甲,
又把脸上涂得让人认不出来,然后报上哥哥的名字,
把那伙人的财物都给劫了,如今官府已经发下海捕文书,捉拿哥哥,
原著中徐宁说道:兄弟,你也害得我不浅!
可以想象,徐宁说这话时,应该是五味杂陈,
只不过,他还能叫汤隆一声兄弟,说明他生气的程度有限,
晁盖和宋江见此情形,只得再次上前陪话。
计赚金枪手这段故事,被某些观点诟病为梁山泊的道德错误。
其实这就是一件没有对错的事情,
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上去看待问题。
站在徐宁的角度上,梁山泊就是坑人,
硬是把一个好好的金枪班教头,坑成了强盗,
可站在梁山泊的角度上,如果不做这件坑人的事情,
如果不坑徐宁一家人,那么梁山泊数万将士,
就会被铁甲连环马活活困在山上,直至弹尽粮绝而死,
可以说,计赚徐宁这件事,牵涉到了双方的根本利益,
如果一定要分出对错的话,那我们就看看徐宁上山之后的表现,
前面已经讲了,徐宁虽然上山较晚,
但几乎是每战必上阵,而且经常是主动出战,
大闹华州府,芒砀山降魔,东平府战董平,东昌府战张清,
就连晁盖下山一打曾头市,他都去了,
客观地说,徐宁离开金枪班,上了梁山泊之后,
才得以纵横驰骋,英名远播,这样看来,梁山泊赚他上山,
可以算是为他创造了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
某些观点认为,徐宁之所以这样卖力,都是被逼无奈,
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因为他并不怕死,
朝廷派陈宗善太尉前往梁山招安时,徐宁所说的一句话,
表明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时宋江得知陈太尉到来的消息,
非常高兴,而徐宁却说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
这句话便说明了一切,徐宁珍爱宝甲,可是王太尉出三万贯,
他都不肯卖,只因为他想着日后上阵杀敌要用,
说明他有着报效国家的理想,为了这副宝甲,他不怕无故旷工,
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太过于看重功名,那份金枪班的差事,
既不能发挥他的一身好武艺,而且责任重大,还得起早贪黑,
在徐宁的心目中,这份差事不要也罢,朝中的奸臣不止高俅一个,
徐宁和高俅之间,也没有直接的矛盾,可是他所说的那句话,
就足以表明,他对高俅的深恶痛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徐宁并不后悔上梁山,他能够接受替天行道的主张,
这比那些贪官污吏要好太多了,他也期待有朝一日,
能够有尊严地接受招安,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国效力,
而不必受制于奸臣,只不过,招安这条路,终究还是没能摆脱奸臣。
徐宁的心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转变历程,
而他后来的表现,也真正融入了梁山泊团队之中,
有了徐宁的加入,大破连环马指日可待,
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图说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