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临近,“榴莲冰皮月饼”成为今年各电商平台力推的产品。近日,记者核查20款“榴莲冰皮月饼”发现,6款售自直播间、电商平台的低价榴莲冰皮月饼并未添加所宣称的“榴莲肉”,取而代之的是“榴莲味食品馅料”或“榴莲味西点酱”等复合调味料。
榴莲月饼。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中秋临近,“榴莲冰皮月饼”成为今年各电商平台力推的产品。近日,记者核查20款“榴莲冰皮月饼”发现,6款售自直播间、电商平台的低价榴莲冰皮月饼并未添加所宣称的“榴莲肉”,取而代之的是“榴莲味食品馅料”或“榴莲味西点酱”等复合调味料。
榴莲冰皮月饼核心卖点在于“榴莲”本身。消费者选择这类产品,看重的正是真实榴莲果肉带来的浓郁风味与独特口感。因此,主播们往往通过“精选果肉”“假一赔十”等极具诱惑力的话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有榴莲果肉的信号。然而,商家却用“榴莲味”偷换“榴莲肉”的概念,将食品添加剂包装成品质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这种以“科技与狠活”冒充天然原料的做法,绝非“老婆饼里没老婆”的幽默调侃,而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漠视。
商家此类操作看似能赚快钱,实则埋下多重隐患。对消费者而言,为“真实榴莲果肉”的期待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得到的却是香精勾兑的产品,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大打折扣,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损害。而对那些诚信经营、真正用榴莲果肉做月饼的商家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会挤压其市场空间,进而导致陷入“比谁更会造假”的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当消费者发现“精选果肉”只是文字游戏,谁还会为下一次购买买单,最终将不断侵蚀行业信任的根基。
事实上,类似乱象并非偶然。此前就曾曝出蟹黄汤包不见蟹黄、牛肉干里牛肉难寻等。这些乱象的反复出现,是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把概念炒作当成了盈利捷径。而直播电商的虚拟性放大了信息不对称,直播间里主播的夸张话术、精心设计的场景,极易营造“物美价廉”的假象,而消费者难以通过屏幕核实原料真实性,加之,电商和直播平台只看重销量和流量,对商家的宣传内容审核不严格,让商家也就更肆无忌惮。
解决“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监管必须发力。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已明确要强力整治“虚假营销”和“假冒伪劣”两类突出问题。接下来关键是要让监管落地,对于那些“货不对板”的商家,应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只简单罚款,还要将其列入失信名单,让违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同时,平台不能仅充当交易场所,而应建立健全更加严格、透明的商家准入和商品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于宣称含有特定原料的食品,必须要求提供成分占比证明,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一旦发现涉嫌虚假宣传,立即采取警示、暂停直播、下架商品乃至清退店铺等阶梯式处罚措施,从源头堵住漏洞。
榴莲月饼里没榴莲绝非小题大做。唯有将诚信经营作为立身之本,用真材实料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信赖,商家和平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