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药长期吃?断片、致死,助眠的小药片究竟是灵珠还是魔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4:58 1

摘要:为了睡个好觉,有人会想到“安眠药”,但你可能不知道: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这类药就带着“断片、成瘾、致死”的风险,甚至曾引发全球范围的滥用危机。

全球约1/3的人正被失眠折磨——入睡要躺半小时以上,夜里醒好几次,天亮了还没睡够,白天昏昏沉沉。

为了睡个好觉,有人会想到“安眠药”,但你可能不知道: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这类药就带着“断片、成瘾、致死”的风险,甚至曾引发全球范围的滥用危机。

今天就一口气把镇静催眠药的“前世今生”讲明白,帮你避开那些可能致命的坑,也搞懂“怎么睡好”的真正答案。

人类对失眠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有了——那时候人们觉得,失眠不是独立的病,而是其他疾病的“信号”。

直到1667年,巴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街道通电的城市,通宵工作、娱乐成了常态,失眠人数越来越多,才慢慢被当成“现代病”。

现在我们知道,失眠是最常见的夜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难、易醒、多梦、醒后难再睡”。

但不是偶尔失眠就是“病”: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因为压力、倒时差睡不着,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比如调暗房间灯光、用点助眠的香薰、把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或者换一张支撑力够的床垫。

很多人受长辈影响,觉得“年轻人该睡硬床,对脊椎好”,其实这是误区:

太硬的床会压迫肌肉和血管,让身体紧绷,根本没法进入深度睡眠;太软的床又会让身体下陷,青春期孩子发育受影响,有脊柱问题的人也会更不舒服。

我们常说的“安眠药”,其实更准确的名字是“镇静催眠药”。

从19世纪至今,这类药已经发展了好几代,但“安全”都是相对的——每一代都曾因“副作用失控”被淘汰或限制,有的甚至成了“致命毒药”。

这一时期的代表药是水合氯醛溴化物,它们的出现更像“意外”,但副作用却让人后怕。

1832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做实验时,意外分离出一种白色结晶——水合氯醛。

后来科学家发现,它能分解成早期麻药“氯仿”,试着用在人身上,居然能让人睡着。

口服30分钟就起效,和酒精混着喝,能让人直接“睡死过去”(也就是所谓的“KO”)。

但这种“猛药”的代价太大:对肝、肾、心脏伤害极大,还会强烈刺激肠胃;更危险的是“治疗窗口太窄”——稍微多吃一点,就可能导致呼吸停止。

差不多同时期的溴化物,命运更惨。

1857年,它被用来治疗癫痫和“歇斯底里症”,1864年英国医生说“每天吃三次溴化物能治失眠,大剂量也没毒”。

但很快人们发现,溴化物的毒性远超想象:会损伤中枢神经,让人易怒、出皮疹、产生幻觉;半衰期长达12天(药物在体内代谢一半的时间),吃一次,毒性要好久才能散。

1864年,有人合成了“巴比妥酸”,但它没法进入大脑,没催眠效果。

直到后来科学家在它的分子结构上“动手脚”,才做出了能穿过血脑屏障的“巴比妥类药物”——这是人类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镇静催眠药”。

1904年,第一款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上市,效果惊艳:吃0.5-1克,10-15分钟就困,睡醒后还不觉得累。

但问题很快暴露:过量服用会致死,而且有强成瘾性。

它的作用原理和水合氯醛类似——能把GABA的“抑制通道”打开10-100倍,高剂量下不用GABA也能起效,相当于“强行给大脑断电”。

最可怕的是它的“健忘副作用”:有人吃了药忘了自己吃过,重复吃几次,剂量超过催眠量的2-3倍,就可能丧命。

而且成瘾后戒断反应极强,会让人易怒、甚至癫痫发作。

到1965年,英国有13.5万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美国则有25万;1968年,英国一年就开了2470万份处方,其中不少精神病患者被“强制服药”,还有明星因过量服用死亡。

直到现在,巴比妥类药物也几乎不用来治失眠,只在特殊情况用——比如制止药物引起的中枢兴奋,或治疗某些罕见癫痫。

超短效的“硫喷妥钠”,曾被美国用作死刑注射剂,现在偶尔用于小型手术的麻醉诱导。

巴比妥类药物的滥用危机,让科学家开始研发“更安全”的替代品——1960年,苯二氮卓类药物“氯氮卓”(商品名利眠宁)上市,标志着镇静催眠药进入“第二代”。

后来的“地西泮”(安定)更是风靡全球,1976年占英国处方药的5%以上,能镇静、抗焦虑、治失眠,还能缓解肌肉紧张。

但“更安全”不代表“无风险”。

70年代末,研究发现:苯二氮卓类药物会让人产生依赖性,而且不管哪一代,用久了都会耐药。

1988年,英国皇家精神病院明确建议“这类药最多用两周”。

更麻烦的是,它会“偷走深度睡眠”——虽然让人睡着,但睡眠质量会下降,醒来后还是觉得累;而且会影响记忆,有人吃了会“断片”,记不清睡前做过什么。

1999-2016年,苯二氮卓类药物引起的过量死亡率,从10万分之0.6飙升到10万分之4.4。

为了避开前两代的坑,上世纪90年代,“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简称Z药)问世,成为现在治疗失眠的“一线药”,代表药有佐匹坦、扎来普隆、左匹克隆等。

它的进步在于“更精准”:只优先结合GABA受体的“阿尔法1亚基”(这个亚基主要负责催眠),几乎不影响抗焦虑、肌肉松弛的亚基,所以副作用更少。

但它也不是完美的:部分人吃了第二天会嗜睡,像“宿醉”一样,开车、工作都受影响。

2014年,又出现了一种新机制的药——“食欲素拮抗剂”(比如索雷生)。

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食欲素”是“觉醒信号”,失眠的人可能是食欲素太活跃;这类药能阻断食欲素和受体结合,让觉醒中枢“安静下来”,适合倒时差、加班导致的失眠。

目前还有十几款这类药在研发中,算是“潜力选手”。

很多人失眠会吃“褪黑素”,但要明确:外源性褪黑素不属于镇静催眠药

成人实验显示,它只能“辅助调节睡眠节律”——比如倒时差、熬夜后调作息,效果有限,副作用是嗜睡、疲劳。

如果想靠褪黑素类药物治失眠,可以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比如FDA批准的“雷美替安”、我国上市的“阿戈美拉汀”。

它们能模拟褪黑素的作用,精准结合褪黑素受体,更安全,没什么滥用风险,对老年人也友好,副作用主要是头晕。

但不管是哪种药,都要记住:没有完全无副作用的镇静催眠药

现在医学指南已经明确,“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才是治疗失眠的“首选一线疗法”——通过调整睡眠习惯、改变对失眠的认知,帮大脑“重新学会睡觉”。

短期看,CBTI配合药物效果更好,但到了第4-5周,药物的优势会消失;长期看,CBTI的效果比药物持久,还没有副作用。

结语:

失眠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就像有医生描述的:“它会偷走你的乐观,让你没精力融入生活,别人的笑声都变得空洞。”

但解决失眠,不一定非要靠药物:偶尔失眠时,调整环境、换一张支撑力够的床垫(比如梦百合快充床垫2.0),可能就会有改善;如果是失眠症,也别忘了CBTI才是更安全的长期方案。

来源:听云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