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现在AI发展太快了,模型都能看图、听声、动手了,可咱评测AI不能还停留在“文本时代”那老一套。
话说现在AI发展太快了,模型都能看图、听声、动手了,可咱评测AI不能还停留在“文本时代”那老一套。
对于AI产品经理来说,搭建评测体系的关键目的,就是让AI产品的“能力”“体验”“价值”能实实在在地衡量,能对比,还能不断迭代优化。
不同阶段的AI产品,评测重点那可是大不一样。
刚开始冷启动的时候,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得先看看“能不能用”。
这时候主要测基础功能完不完整,核心能力达不达标。
比如说对话机器人,就得看它能不能回答80%的高频问题,像电商平台刚开始推的智能客服,首先就得把商品咨询、物流查询这些基础问题解决好,不然用户问点啥都答不上来,那肯定不行。
到了增长阶段,就得看“好不好用”了。
这时候用户体验满意度和业务指标提升率就很关键。
就拿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来说,它的目标就是让用户多看视频,多互动,所以就得关注能不能提升视频播放完成率和用户互动率。
要是推荐的内容用户都不爱看,那这个推荐系统肯定得优化。
等产品成熟了,就得考虑“稳不稳定、够不够安全”了。
像金融领域的大模型,生成内容可不能违规,得确保违规率低于0.1%,这可是满足严格监管要求的关键。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核心目标,比如智能客服,它的核心就是让机器代替人工,提高用户问题的解决准确率,所以评测的时候就得围绕这个目标来,不能只看对话流不流畅,得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技术层来看,AI模型的核心性能可是产品的根基。
不同的AI任务类型,像NLP、CV、推荐、语音等,都得有专属的指标来衡量。
NLP任务就得多关注语义理解准确率、文本生成流畅度,比如说翻译软件,翻译得准不准、语句流不流畅就很重要。
CV任务呢,图像识别准确率、目标检测速度是关键,像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模型,对行人、车辆的识别必须精准,而且速度要快,不然可没法保障行车安全。
这些模型性能指标还得结合业务场景来加权,再细分一些维度。
就说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模型,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对行人、车辆的识别准确率权重肯定得更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安全,而对背景物体的识别要求相对就没那么高。
除了技术上的硬指标,用户的感受也不能忽视。
从交互层来看,得从用户视角设计可感知的指标,可不能陷入“技术自嗨”。
比如说交互自然度,对话机器人要是老是答非所问,多轮对话上下文还老是断裂,用户问“它多少钱”,它都不知道“它”指的是前文的商品,那用户肯定不愿意用。
响应效率也很关键,语音助手从唤醒到回答的时间要是超过1.5秒,用户就会觉得卡顿,体验感一下子就下降了。
容错性也得考虑,用户输入有错别字或者口语化表达时,AI得能准确纠错;用户问了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AI也不能生硬地说“不知道”,得友好拒答。
为了衡量这些体验指标,得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
定量的话,可以通过埋点统计答非所问率、耗时超标率等,比如从用户行为日志里统计用户提问后10秒内再次提问的比例,这就能间接反映出用户的不满。
定性的话,就招募目标用户,让他们完成具体任务,像智能客服的目标用户是电商买家,就让他们用AI查询订单物流,记录任务完成率、操作困惑点,再进行访谈,这样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
AI产品最终是要为业务服务的,所以得把AI能力转化成可量化的业务指标,这可是说服管理层认可价值的关键。
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标不一样,智能客服的问题解决率、人工转接率、平均会话时长,都能反映出它的使用效率和为企业提效的程度。
要是引入智能客服后,人工转接率下降了,平均会话时长缩短了,那肯定能为企业节省不少人力成本。
智能推荐系统的点击率、转化率、用户留存率,就直接反映了推荐效果对业务的影响,点击率和转化率提高了,销售额自然也会增长。
AI产品是“活的”,需要持续迭代,所以评测体系得具备可扩展性,还得能跟踪长期效果。
迭代效率很重要,模型版本更新的评测周期越短越好,自动化评测覆盖率越高越好,这样就能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效果衰减率也得关注,要是推荐AI的CTR每月下降超过2%,那就得重新训练了。
用户反馈闭环也不能少,用户的投诉和建议得及时处理,处理效率高了,才能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模型,让模型性能提升。
为了保障长期迭代能力,得搭建评测巡检体系,实时监控核心指标的长期趋势,还要定期做全量指标复测,对比迭代效果,确保模型能越用越好。
说白了,构建下一代AI评测体系,有三个核心原则得记住。
不能只看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是基础,但还得结合用户体验和业务价值,不然就算准确率99%,用户不用也是白搭。
得定量和定性结合,客观数据能反映结果,主观体验能反映感受,两者缺一不可。
而且评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得随着产品阶段、业务需求、法规要求不断优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AI评测真正适应多模态智能时代,让AI产品实现可量化、可对比、可迭代,为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