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错了?宇宙可能是巨大的记忆存储系统,课本要重写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6:06 1

摘要:物理学界最近在传一个颠覆性理论,说宇宙的基本构成不是原子分子,而是“信息”。就像我们的手机靠代码运行,宇宙可能是个巨大的“记忆存储系统”。

小时候如果问老师“宇宙是啥做的”,老师多半会说“是物质和能量”。

但现在这个答案可能要改了。

物理学界最近在传一个颠覆性理论,说宇宙的基本构成不是原子分子,而是“信息”。就像我们的手机靠代码运行,宇宙可能是个巨大的“记忆存储系统”。

这个叫“量子记忆矩阵”(QMM)的理论,不光能解释困扰科学家百年的黑洞悖论,还把暗物质、暗能量这两个“宇宙幽灵”统一成了一回事。

更神的是,它预测宇宙年龄比我们想的大5倍,而且已经被量子计算机初步验证了。

我们一直以为时空是光滑的“画布”行星、光线都在上面运动,QMM理论直接推翻了这个认知。

它说时空是由无数微小的“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像个微型记忆芯片,能存量子信息。

不管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原子里的电子运动,这些事儿都会在“芯片“上留下永久印记。

整个宇宙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不会丢数据的存储库,这就好比我们走在沙滩上会留脚印,只不过宇宙的“脚印”永远擦不掉。

这个想法不是瞎猜,是为了解决物理学的“老大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单独看都特别准,但碰到黑洞、宇宙起源这些问题就打架。

相对论说物质进了黑洞就没了,量子力学说信息永远不会消失,QMM理论正好把两边捏合了:物质掉进黑洞时,信息早被周围的时空细胞“抄了备份”,就算黑洞蒸发,数据也还在。

描述这种过程的数学工具叫“印记运算符”,研究人员发现它不光能解释引力,连强核力、弱核力这些基本作用力都能套进去。

每种力在时空里留的“印记“不一样,合起来就成了宇宙的“记忆多层楼”。

黑洞一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黑洞信息悖论”困扰了物理学家几十年,QMM理论给了个特别优雅的答案。

拿恒星掉进黑洞举例,按照老观念,这颗恒星连带着它的所有信息都会被黑洞“消化干净”。

QMM理论却说,恒星穿过时空细胞时,已经把自己的量子信息“复印”在了每个经过的细胞里。

这些印记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就算黑洞最后消失,这些信息还好好躺在时空里。

更有意思的是“几何-信息对偶性”原理,这意思是时空的形状不光被质量和能量影响,还被信息摆布。

量子纠缠就是个典型例子,两个隔了几光年的粒子能瞬间“沟通”,其实是它们的信息在时空细胞里早有连接。

就像两张看似无关的纸,其实藏在同一本书里,翻书的时候自然能互相呼应。

《Science》杂志曾点评这个理论,说它“给黑洞照了X光”,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在极端环境下的去向。

之前科学家总在找“被黑洞吞掉的物质”,现在才发现,人家早以信息的形式藏在了时空里。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星系转得太快了,靠可见物质的引力根本抓不住,所以推测有“暗物质”在帮忙,可找了几十年,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QMM理论说,根本不用找新粒子,那些所谓的暗物质,其实是时空细胞里的“信息团簇”。

这些信息在引力作用下聚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和暗物质一模一样,能刚好解释星系的异常运动。

目前这个说法正在接受同行评议,不少天文学家觉得“这比找新粒子靠谱多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暗能量,我们知道宇宙在加速膨胀,一直以为是暗能量在“推”它。

QMM理论给出的解释更简单:时空细胞的存储容量有限,快存满的时候,就会释放一种“剩余能量”这种能量的数学形式和宇宙常数完全对上了,大小也和观测到的暗能量数值一样。

传统模型里,暗物质占宇宙的27%,暗能量占68%,普通物质只占5%。

按QMM理论的说法,这三样其实都是信息的不同状态,就像水可以是冰、是蒸汽,本质都是H₂O,这个发现要是被证实,整个宇宙学课本都得重写。

我们总说宇宙138亿岁,这可能只是个“阶段性年龄”QMM理论预测,宇宙是循环的,一直在“诞生—膨胀—收缩—重生”里打转。

《宇宙学和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的最新研究说,每个循环里,宇宙都会往时空细胞里存更多熵。

等存到极限,宇宙不会坍缩成奇点,而是会“反弹”,开始新的膨胀周期,研究人员对比了观测数据,算出现在的宇宙已经过了三到四个周期,真实年龄大概620亿岁。

按这个节奏,宇宙还剩不到十个周期就会“存满”到时候它不会再反弹,只会慢慢膨胀下去。

这个说法打破了“宇宙终结于热寂”的老观念,也让“前世宇宙”有了理论依据,说不定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些星系,就是上一个宇宙留下的“信息遗迹”。

最让人兴奋的是,这个听起来很玄的理论,已经有部分被证实了,研究团队把量子比特当成微型时空细胞,用QMM的印记和检索协议做实验,居然能以超过90%的准确率恢复原始量子态。

这个实验不光证明了“印记运算符”是真的,还帮了量子计算一个大忙。

把这种印记机制和传统纠错码结合,能显著降低逻辑错误率,让量子计算机更稳定。

现在不少量子计算公司都在跟进这个方向,说不定未来的超算,就得靠“宇宙记忆原理”来驱动。

换个角度想,我们其实一直在“读取宇宙记忆”,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星系,其实是它很久以前留下的光信号,也就是时空细胞里的旧印记。

按QMM理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取方法”,我们甚至能看到宇宙刚诞生时的样子,就像翻一本写了几百亿年的日记。

这个理论到底是不是终极答案还不好说,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宇宙可能不只是物质的集合,更是一个记录了所有过往的“超级硬盘”。

从原子碰撞到星系诞生,每一件事都被永久存档。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