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房产调控政策持续深化的当下,“房产争议”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近期个人收入核查力度的全面升级,却以更精准、更严密的态势引发社会关注。从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新规到支付平台强化风控,一场覆盖全收入类型、贯穿多监管维度的核查行动正在推进,其规范力度与覆盖广度,较房产领域
在房产调控政策持续深化的当下,“房产争议”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近期个人收入核查力度的全面升级,却以更精准、更严密的态势引发社会关注。从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新规到支付平台强化风控,一场覆盖全收入类型、贯穿多监管维度的核查行动正在推进,其规范力度与覆盖广度,较房产领域的治理更具穿透性,也让“收入合规”成为每个市场主体的必修课。
核查体系的升级首先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2025年2月施行的《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管理办法》,明确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综合所得纳入年度汇算范畴,通过“收入汇总-专项扣除-税款结算”的全流程监管,堵住以往分散申报的漏洞 。
办法特别强调,纳税人需对填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与他人共同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时,必须明确分摊金额,避免重复抵扣等违规操作。对于未依法办理汇算清缴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依据税收征管法追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形成制度层面的硬约束。
技术赋能让核查实现从“被动监管”到“主动预警”的转变。金税系统的迭代升级使得收入数据实现跨部门互通,个人所得税APP已能自动预填综合所得、已缴税额等核心信息,纳税人可直接核对确认,大幅降低错报漏报概率 。支付领域的风控机制同步收紧,个人收款码若出现月累计收款超200笔、单日大额收款超5万元且无合理经营背景等情况,系统将自动触发核查,无法提供交易说明的将推送税务机关核实。这种“数据追踪+智能预警”的模式,让以往隐蔽的“灰色收入”无所遁形,上海某公司原总裁将薪酬伪装成工程款逃税,最终被追缴罚款超1250万元的案例,正是技术核查威力的直接体现。
新兴收入领域成为核查重点,填补了以往监管空白。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创作等灵活就业形式的收入监管短板被逐步补齐。2025年10月实施的抖音提现新规明确,个人直播、视频收入需按劳务报酬预扣税款,先扣除1%增值税及0.6%附加税后,再以剩余金额的80%作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3%-45%的累进税率。平台需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次年纳税人还需将此类收入纳入综合所得汇算,彻底改变了以往灵活收入“监管松散”的状况。对于选择成立公司提现的主播,税务机关则通过比对企业流水与个人收入,防范利用“公转私”转移收入、规避个税的行为。
多维度核查覆盖了从高收入群体到普通纳税人的全范围。对企业高管、明星艺人等高收入群体,税务部门重点核查“阴阳合同”“薪酬拆分”等隐蔽逃税手段,林忠海案中采用的“薪酬变工程款”模式,正是当前重点打击的违规类型。对普通工薪阶层,核查聚焦于专项附加扣除的合规性,比如是否存在虚报住房贷款利息、伪造大病医疗支出等情况。而对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税务机关则通过比对个人收款码流水与纳税申报数据,核查是否存在“个人码收货款”却未依法申报经营所得的问题,实现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精准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严格核查并非一味加压,而是兼顾监管与服务的平衡。税务机关通过个税APP、12366热线等渠道提供政策解读,对独立完成汇算有困难的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 。纳税人若发现扣缴信息错误,可通过APP直接申诉,确有困难的还能申请延期办理汇算清缴,体现了“严监管+优服务”的治理理念。这种模式既维护了税收公平,也为合规纳税人提供了便利。
相较于房产争议多聚焦于交易环节的规范,个人收入核查触及财富分配的源头,其意义远超单一领域的治理。这场核查行动不仅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更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制度完善与技术升级,“收入透明化、纳税规范化”将成为常态,而每个市场主体唯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才能在合规轨道上实现稳健发展。
来源:一木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