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河水库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8:15 2

摘要:在江苏省东海县、赣榆区和山东省临沭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巨型人工湖泊石梁河水库,又称为海陵湖。海陵湖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大(2)型水库。这座水库既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治水神话,也浸润着两岸百姓的乡愁记忆。

在江苏省东海县、赣榆区和山东省临沭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巨型人工湖泊石梁河水库,又称为海陵湖。海陵湖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大(2)型水库。这座水库既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治水神话,也浸润着两岸百姓的乡愁记忆。

20世纪50年代,鲁南苏北大地饱受沂沭泗流域洪灾之苦。每逢汛期,洪水如脱缰野马肆虐平原,百姓“十年九淹,颗粒无收”。1958年,新中国举全国之力根治淮河流域水患,石梁河水库作为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核心枢纽正式动工。数十万民工肩挑手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投身建设。

据《东海县水利志》记载,工地上的“铁娘子突击队”创下日运土方量纪录,白发老石匠在坝基上刻下“水患不除,誓不还乡”的誓言。历经四载寒暑,1962年,这座长5200米、高22米的“水上长城”横空出世,一举锁住沂沭洪魔,终结了千年水患。库区蓄水后形成的90平方公里水域,被百姓赋予“海陵湖”的雅称——既喻其壮阔如海,又寄寓“水安民陵(安居)”的祈愿。可惜现在,湖区整体承包给了“某有机大鱼”公司,搞规模养殖,民工开拓者的后代想去钓鱼也是被拒之门外,让人唏嘘。

水库建设淹没了23个自然村,1.2万移民挥别祖宅田垄,在政府组织下迁至库周高地。这些“水上移民”用背篓装走老屋的门楣砖瓦,在新建的“望湖村”中复刻家乡格局,村口的百年槐树至今挂着“饮水思源”的木牌。移民二代王德发回忆:“父亲总说,舍了祖坟换万家平安,值!”如今,库区移民文化馆仍陈列着当年的迁建账本、夯土工具,诉说着一个时代的集体奉献。

海陵湖的烟波里沉淀着独特的人文印记。湖畔的“镇水铁牛”雕塑,源自清代治河传统,寄托着百姓对安澜的期盼;渔民中流传的“银鱼娘娘”传说,将水库丰饶物产化作神话——相传龙女化身银鱼,以鱼群预警洪灾,护佑渔船平安。每年端午,库区仍延续“祭湖开渔”古礼,船头挂红绸、洒黄酒,号子声里尽显渔家本色。

20世纪80年代,作家李本深以水库建设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沉钟》,刻画普通劳动者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浮沉;本土画家张怀湖的《海陵春晓图》以水墨晕染湖光山色,入选江苏省非遗艺术展。这些文艺作品让石梁河精神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步入新时代,“海陵湖”被赋予更多人文内涵。2019年启动的“库区记忆工程”,通过口述史采集、老照片修复,留存136位建设者的影像与手印;湖畔的“治水精神研学基地”里,少先队员在沙盘上重演当年截流合龙的场景。而环湖骑行道上,“移民大食堂”飘出地锅鱼的香气,返乡青年用直播镜头讲述祖辈故事,让历史的回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来源:沂州府文状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