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州自古便有重教传统,有文儒之乡的美誉,读书之风传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发起了福州读书月活动,开启“全民阅读”的福州新篇,也让书香成为榕城的秋日印记。
人民网记者 林盈
编者按: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传统,有文儒之乡的美誉,读书之风传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发起了福州读书月活动,开启“全民阅读”的福州新篇,也让书香成为榕城的秋日印记。
回首二十载书香绵延,福州读书月已成为福建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以历届“书香人家”“读书明星”为榜样,来自千行百业的读者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追寻历史、品味当下、展望未来,让阅读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风。在第二十届福州读书月期间,人民网福建频道重访多位读书明星、书香人家代表,探访城市阅读空间,寻觅“书香榕城”。
林公武(首届福州读书月“书香门第”获得者):书香,是一种氛围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5元钱能抵一个月伙食费的昔年,我会愿意饿肚子,节省点钱买一本喜欢读的书。”在堆满书的书斋中,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人民日报》出版社特聘领读名家林公武回忆起与书的诸多往事。
生于书香世家,自记事起林公武便与书相伴。“从小到大,家里睁眼就是书。它们就是我日日相伴的‘玩具’。”林公武说,从家人到亲朋好友,人人爱书、看书的氛围让他自幼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热爱。
林公武。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1969年,青年林公武到闽北插队,随身携带的藤箱装了一百多本书。山乡中的岁月里,林公武日耕夜读,“白天滚一身泥巴,晚上熏一室书香”。从《马恩选集》到《世界通史》,以至于水稻种植、农药知识,林公武如饥似渴地从书中获取种种知识,耕田读书,苦乐并集。“再苦再累,看起书来就全忘了。受再大的委屈,拿起书就释怀了。”林公武说,那时读书之于他,是疗愈和慰藉。
在满腔热情却四顾茫然的年纪,为了勉励自己奋进,林公武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刻在务农的扁担上,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作为人生自箴名句。
从“上山”到返城,长于数理却从事教育、文艺行政工作,面对人生种种变化,林公武在书中寻找自我价值的答案。读书、学史,在林则徐、陈季同、严复、林纾等闽籍贤哲的故事里,林公武寻得知行合一的意义,在“意外”面前,修心、养性、释怀、向前。此后数十年职业生涯,于工作之余,他持之以恒埋首中国史学、古文字学、近代福州文化等研究中,在文艺理论研究与史学、艺术门类书籍编辑出版中做出许多贡献,在第一届福州市读书月期间获评“书香门第”。
“除了福建,我还应邀去过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图书馆、学校讲座,讲林则徐等福州名人的故事。不仅谈他们对读书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的典则,更是希望让年轻人明白为何读书、如何读书。”林公武多次分享自己的“读书观”,要读进、读懂、读精、读透,让读书为我所用,为我悦色,为我增识,为我立言,为我立身。
入而化新,出而致用,多年间林公武置书、读书、藏书、编书,也走遍五湖四海,在国内各大中小学、图书馆等讲堂开展百余场讲座,以历史上伟人、杰出人物的阅读典型事例,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领悟阅读的益处;以名人阅读成才经历,引导推广阅读。那些曾经激励过自己的名人往事、先进思想,在林公武的一场场讲座中影响更多后来人。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少年会有很多迷惑、迷思,需要用前人智慧、经验加以引导。福州持续开展读书月这样活动,对形成全民阅读学习风气很有好处。”林公武说,希望在每年举办的“4·23”国际读书节和省市读书节的推动下,能让更多人通过阅读,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中,拓宽视野、获得启发、丰富精神世界。
孔海钦(第三届福州读书月“读书明星”获得者):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的责任使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这是福州文儒书院院长孔海钦的座右铭。
作为孔子第75世孙,孔海钦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爷爷会背着人教孔海钦识字、开蒙。在爷爷的锯木声中,孔海钦学会了《千字文》;在田边砂石地上,竹竿成了他学字的笔头。
孔海钦。实习生 郑舒尘摄
“爷爷告诉我,要尽最大努力读圣贤书、帮助困难的人,不抱怨环境艰难,不责难他人。这样祖宗的文化就不会断。”年过花甲,孔海钦还深深记着祖父的教导,而传续中华文化成了他贯穿终身的事业。
二十多年前,孔海钦在晋安区日溪乡任乡长,开始了从“修己以敬”向“修己以安人”的探索,将仁义礼智信和“圣人之道”应用到了基层治理中。
修教室、倡阅读、购图书……四处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一项项看似理想化的政策在孔海钦的推行下,改变了乡村精神世界,有村民甚至因此改掉了赌博等陋习。“读书其实就是教化,让大家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道德廉耻、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孔海钦说,先贤的智慧可以成为现实的生活指引。
基于这样的认知,孔海钦的文化传播事业越走越远。退休后,孔海钦创立文儒书院,在国内外多地开展公益讲座、授课,还把国学院开到世界多地。同时,编写国学经典、汉字文化、古诗文、传统吟诵、诗词创作、书法、礼乐等课程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机关,甚至是监狱中。
带着“孔子”下乡,孔海钦和团队走进福建、湖南、新疆等多地的乡村,让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孩子,也有机会系统学习国学经典,明白做人的道理。
2020年,孔海钦将党建与国学相结合,成立了晋安区孔海钦党建工作室,开展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培训和活动,协助打造“党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定期到监狱中授课,孔海钦自创了一套“文儒操”,把忠孝、仁德、谦卑、勤劳、文明的人生哲理融合在运动中,将儒家文化应用到日常改造里……
与此同时,孔海钦还重视对讲师的培养。多年来,他和团队在全国培养了近万名国学讲师,听课人数达千万人次。“几个世纪前,孔子的思想就由传教士传到海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在西方影响很大。如今,我们需要有更多人加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孔海钦说。
一转眼,这条由己及人、从身边到世界的传统文化推广之路,孔海钦已经走了数十年。第三届福州读书月期间,孔海钦就被评选为“读书明星”,不久前,又获评2025年度美育人物贡献奖。承文脉以育人,孔海钦“修己以安天下”的探索还在继续。(实习生郑舒尘参与采写)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