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春,《美学理论》-对立、倾听、娱乐与距离,一树芳菲也当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03:10 1

摘要:某些人所以为的艺术的“自由生活王国是不存在的”,艺术并不是现实世界或人类社会以外的存在物,更不是高于现实和生活的什么东西。“艺术家曾是仆人或侍从;在今天他们则是供人娱乐的专家”,无论是在齐王宅里,还是街边的餐馆里,艺术的作用与价值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只是

解春,楷书、朱文印

.

某些人所以为的艺术的“自由生活王国是不存在的”,艺术并不是现实世界或人类社会以外的存在物,更不是高于现实和生活的什么东西。“艺术家曾是仆人或侍从;在今天他们则是供人娱乐的专家”,无论是在齐王宅里,还是街边的餐馆里,艺术的作用与价值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只是艺术家、美学家、收藏家们,或者说这个生态利益圈子里的许多参与者们,都不愿意面对这一事实罢了。

无论是因为对低贱过往的羞耻感,还是对理想王国的偏执幻想,或者是价值粉饰烘托的必需,亦或者只是出于角色扮演的应有态度,让一些自我标榜艺术圈子的人们,有了高出尘世的良好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便被强加给了艺术,本来只是这些人在刻意与现实拉开距离,却被理解为是“艺术本身割断了与经验现实和社会的关系”,试问又有哪一个艺术作品能够完全脱离了与现实和社会的关系。

审美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多诺也不得不承认“作品不可能消除他们源于某种异律性社会目的这一记忆”。从艺术以外的目的出发,硬要将所谓的审美与社会中的艺术区分开来,只不过是人类的主观情绪、欲望、利益、错误在艺术及其认知理论上的投射罢了。用一面扭曲的镜子去映照任何景物,都会被变成扭曲割裂的模样。

.

.

.

音乐从来没有必须要在寂静中“凝神倾听”的奇怪要求,不论是在烟火弥漫的祭祀场地,还是在觥筹交错的庙堂之上,即使是在虔诚的音乐厅中,没有了“菜盘的碰撞声”,难道就没有隔夜饭造成的腹鸣、对散场后安排的走神,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也不能停止念头的丛生,难道还要区别水电与风电的高下差异。审美从来就不是单独的纯粹存在,都是附从于感官与思维过程中的体验,脱离了审美对象和感官活动,美感也将不复存在。

至于说“客人的交谈声以及其他声响,都成为该部乐曲表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就全都发生变化”就是言过其实了。且不论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些偶然的环境因素所能即刻改变的,用餐中的人们所听到的全部声音,并不能全部等同为演奏或播放的乐曲,大部分只是背景和干扰。何况,当音乐成为背景时,人们本身应当关注的就应该是轻松愉悦地好好吃饭,哪里还有时间去矫情乐曲的本质。

美感本身便是“漫不经心的”偶然得之,在不经意处从感官到精神的美妙体验,才是最真实的美感。刻意的追求反而容易落入做作强求、虚假伪饰的错误之中。过度的紧张和专注,只会让人的感官神经疲劳过敏,哪里还会有什么轻松愉悦,又何来的美感?拿着理性的冰冷教条来分析解剖美与艺术,和牛嚼牡丹没有多少差别, 即便用了各种非现实主义或超现实的名称,也难以掩饰其作品本身的干瘪丑陋。

.

.

.

娱乐并不是错误或低级,真正错误或低级的是通过错误或低级的手段和方法去娱乐。美感源自于感官精神的愉悦和快乐,但若是通过贪婪、纵欲、暴力和药物等手段获取感官和精神的愉悦,与美感就已经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能扩大转嫁给所有娱乐活动,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个体的卑劣行径,给整个群体打上下流的标签。思维分析的价值和应用,便应该在此时的理性分辨中体现出来。

人类美感体验的感知过程并不存在特别针对审美或社会事实的差异,没有人为此准备了两副感知器官或精神头脑,更不会有“抬高或吹捧”一个,贬低另一个的差异。美感不会、艺术也不会“嘲弄诚实的、具有社会效用的劳动”,只有所谓的以圈子自居和从中获利的人群,才会王婆卖瓜无时不想彰显自己并不存在的高人一等,借此来掩饰看似傲慢实则可怜的自卑心理。

基于错误的认知和不可告人目的而鼓吹艺术与现实的距离,贬低大众与审美的常识,妄图将艺术的价值、价格、声望的评判标准变成一言堂,依葫芦画瓢地重复数千年前就被人们识破的指鹿为马的阉人手段,实在滑稽可笑的很。不幸的是这些人的手中已经攫取到了权柄与话语权,而大多数有知识或无知识的群众在权力地位的面前毫无独立思考能力,只能被这些在时代潮流中翻涌的沉渣污垢蒙蔽裹胁。

.

.

.

.

《独醉》
唐 · 元稹

.

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
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

.

.

.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