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流放”地,都是现在的哪里?看看你家在不在里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8:28 1

摘要: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砍头、凌迟、杖打,啥都有。流放,算是比死刑轻一档的重罚,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罪不至死,但又得好好教训的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把罪人赶到边远地区的做法,叫“放逐”。到了汉朝,这套制度才算有了模样,史书《汉书》里提到,罪犯常被发配

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砍头、凌迟、杖打,啥都有。流放,算是比死刑轻一档的重罚,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罪不至死,但又得好好教训的人。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把罪人赶到边远地区的做法,叫“放逐”。到了汉朝,这套制度才算有了模样,史书《汉书》里提到,罪犯常被发配到边郡或者更远的荒地,既是惩罚,也顺便让这些人去开荒。

流放地挑得可讲究,原则就是远、偏、苦。远到啥程度?得离京城十万八千里,交通不便,最好翻几座山、过几条河。偏到啥地步?人烟稀少,野兽比人多。苦是啥意思?气候极端,要么冷得冻死人,要么热得喘不上气,再不就瘴气毒虫满地跑。

这样的地方,罪人去了基本没啥翻身的机会。押送的路上,囚犯得戴着沉重的枷锁,靠双腿走,少则几百里,多则几千里。路上吃不饱,睡不好,风吹日晒,很多人还没到地方就倒下了。

为啥要流放?除了惩罚,还有更实际的目的。朝廷想通过流放,把这些“不安分”的人弄得远远的,省得他们在中原闹事。另一方面,流放地多是边疆,地广人稀,朝廷巴不得有人去开荒、种地、修城墙。

汉朝时,西北的敦煌、酒泉,常有流放犯被派去戍边,修长城,挖沟渠。唐朝的岭南,流放犯得砍树开路,建村子。清朝的宁古塔,囚犯被逼着种地、打猎,硬生生把荒地变成了粮仓。这种活儿,累得要命,但对边疆开发确实起了大作用。

流放不光是对个人的惩罚,还连累全家。汉朝的法律明文规定,罪犯家属有时候也得跟着流放,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史记》里,秦始皇把几万罪人流放到岭南修长城,家眷也得跟着受罪。

到了唐朝,流放更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得罪了皇帝或者权臣,动不动就被贬到天涯海角。唐玄宗时,杨贵妃的族人杨国忠掌权,多少官员因为反对他被发配到岭南,路上病死的不计其数。

流放还有个意想不到的作用——传播文化。流放犯里,不少是读书人,带着中原的知识和文化去了边疆。唐朝的岭南,流放的官员建学校、教书,慢慢让当地人学会了汉字和儒家经典。

宋朝的海南,流放的文人抄书、讲学,硬是把荒岛变成了文化传播的角落。清朝的宁古塔,有些囚犯甚至把手抄的诗集留了下来,成了后人研究历史的宝贝。这些文化活动虽然不起眼,但确实让边疆的面貌有了变化。

宁古塔是清朝流放的重头戏,提到它,很多人脑子里就是冰天雪地、苦不堪言的画面。这地方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和海林市一带,离哈尔滨不算太远。清朝初年,这里是满洲的边疆,冬天冷得能把人耳朵冻掉,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

夏天也好不到哪儿去,沼泽遍地,蚊虫多得能把人逼疯。清朝的宁古塔,不光是流放地,还是军事要塞,周围驻扎着八旗兵,专门看管这些倒霉蛋。

流放宁古塔的,啥人都有。大臣因为得罪皇帝被发配,官员因为贪污被抓,读书人因为写文章骂朝廷,全都可能被扔到这儿。《清史稿》里记载,康熙年间,吴兆骞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流放宁古塔,差点没冻死。

流放的路程长得吓人,从北京到宁古塔,得走上好几个月。囚犯得戴着脚镣,靠双腿一步步挪,路上风雪交加,粮食不够,很多人倒在半道上。到了地方,生活更惨,朝廷不给啥物资,囚犯得自己种地、打猎,稍有懈怠就被鞭子抽。

宁古塔的流放犯,对当地的开发贡献不小。他们修路、建房、种粮食,硬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能住人的地方。清朝政府还让流放犯跟当地人通婚,慢慢地,宁古塔从军事据点变成了真正的城镇。今天的宁安市,有名的镜泊湖就在附近,风景美得像画,游客络绎不绝,谁能想到几百年前这儿是流放犯的苦地?

房陵是汉朝的流放重地,今天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这地方在秦巴山区,山高林密,路窄得牛车都费劲通过。汉朝时,房陵被叫做“蛮荒”,因为它离中原太远,周围全是山,交通闭塞。夏天湿热,瘴气弥漫,毒虫满地跑,冬天又冷得要命。流放犯到了这,基本就跟与世隔绝差不多。

汉朝的房陵,专用来对付宗室和高级官员。《汉书》里提到,汉武帝时期,宗室谋反的,十有八九被发配到房陵。流放的路上,囚犯得坐破牛车,颠簸在山路上,车轮常被石头卡住。

到了房陵,生活条件差得离谱,住的是草棚,吃的是杂粮,很多人因为瘴气和疾病,没几年就死了。朝廷派来的官吏,根本不管流放犯的死活,只管让他们干活,修路、开荒、建城墙。

房陵的流放犯,也给当地带来了变化。他们开垦荒地,种粮食,建村子,慢慢让这片山区有了人气。汉朝的房陵,后来成了重要的交通节点,商路逐渐发达起来。现在的房县,靠着生态旅游火了一把,武当山就在附近,游客来来往往,房陵的“蛮荒”标签早就被甩掉了。

岭南在古代是个大概念,差不多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甚至还有海南的一部分。唐朝时,岭南是流放的代名词,尤其是潮州、雷州这些地方,离中原远,气候湿热,瘴气毒虫多,中原人去了基本活不长。海上交通靠木船,风浪一大,船翻了人就没了。陆上的路也好不到哪去,丛林密布,土匪野兽随时冒出来。

唐朝的岭南流放,专治各种“不听话”的官员。韩愈因为上书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差点没折腾死。《全唐诗》里,韩愈写了不少诗,抱怨潮州的苦日子。

流放犯到了岭南,得干体力活,砍树、开路、修桥,累得半死。朝廷给的物资少得可怜,很多人靠跟当地人换粮食才活下来。押送的官差态度恶劣,动不动就拿鞭子抽人,根本不管流放犯能不能扛得住。

岭南的流放犯,对当地的开发作用特别大。他们带来了中原的耕作技术,教当地人种水稻、建水利,慢慢地,岭南从荒地变成了粮食产区。韩愈在潮州还办了学校,教当地人读书识字,影响了好几代人。

崖州是宋朝流放的终极目的地,今天是海南省三亚市。这地方四面环海,离中原远得要命,古代去崖州全靠木船,海上风浪大,台风一刮,船毁人亡是常事。到了崖州,生活条件更差,热带气候让人喘不过气,毒蛇蚊虫满地跑,粮食匮乏,流放犯得自己种地、捕鱼。

宋朝的崖州,专用来对付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儋州(崖州的一部分),住了几年,差点没饿死。《宋史》里记载,苏轼在崖州住茅屋,吃不上肉,病了也没药,全靠当地人接济才活下来。流放犯的生活,基本就是自生自灭,朝廷不管,地方官吏也懒得管,很多人没熬过第一年就死了。

崖州的流放犯,硬生生改变了海南的面貌。苏轼在儋州办学校,教当地人读书,传播儒家文化,还教人种地、挖井。现在的三亚,是旅游天堂,沙滩、椰林、酒店,哪儿还有当年的影子?但苏轼的祠堂还在,游客去那儿,总能想起他当年的苦日子。

今天的宁古塔、房陵、岭南、崖州,早没了当年的苦相。宁安的镜泊湖,房县的武当山,广东的珠三角,三亚的沙滩,都是旅游热门地。这些地方,从流放犯的“地狱”,变成了现代人眼里的“天堂”。但历史痕迹还在,宁古塔的遗址,潮州的韩愈祠,三亚的苏轼祠堂,都在提醒人们,这片土地上曾有过多少苦难和奋斗。

流放制度早就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消失了,但它留下的故事,值得人好好琢磨。它不光是惩罚的工具,还推动了边疆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站在今天回看,流放地的变迁,其实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从苦难中走来,靠着一代代人的努力,变成了现在的繁荣模样。

来源:卡比獸pap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