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这是一个由全球卫生联盟共同设立的纪念日,旨在增强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并促进狂犬病最终的消除。2025年,我们聚焦于“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这是一个由全球卫生联盟共同设立的纪念日,旨在增强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并促进狂犬病最终的消除。2025年,我们聚焦于“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01
疫情现状:严峻的全球挑战
自2007年首个世界狂犬病日诞生以来,每年的9月28日(路易·巴斯德的逝世纪念日,这位科学家研发出首个可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都承载着同一个使命:让人类免于狂犬病的恐惧。今年是第十九个世界狂犬病日,十八年过去,全球防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挑战依然存在。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全世界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40%为1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流行地区为亚洲和非洲,这意味着每9分钟就有1人因狂犬病失去生命。近年来,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前五位。
02
疾病传播与临床特征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极少数病例可能短于1周或长于1年。
临床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前驱期(2-10天):一般持续2-4天。表现为发热、倦怠、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在伤口部位出现异常感觉(痒、麻、痛或蚁行感)。
兴奋期:一般持续1-3天。表现为恐水、畏光、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麻痹期:一般持续6-18小时。此时意识障碍逐渐加深,表现为昏睡或昏迷,痉挛停止,全身肌肉出现逐渐加重的弛缓性瘫痪。呼吸肌麻痹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和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进而死亡。
03
科学防控措施
1. 动物免疫
为犬、猫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关键措施。科学研究表明,当犬只免疫覆盖率超过70%时,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
2. 暴露后预防
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几乎100%,但做好暴露后预防几乎可以100%防止发病。一旦发生狂犬病暴露(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伤口处理: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用清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
消毒处理:伤口冲洗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涂擦伤口。
不用酒精、碘酒、双氧水等损伤正常细胞、刺激性大的制剂!
医疗干预:尽快前往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和/或被动免疫制剂。(河北省各地市目前共设立超过200个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可选择就近的门诊进行暴露预防处置。)
3. 暴露前预防
对于经常接触动物的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等),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接种。
04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只有犬类会传播狂犬病”
科学观点:犬是我国人间狂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猫、狐狸、獾等野生动物也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误区二:“家养宠物不会传播狂犬病”
科学观点:无论动物是否家养,只要未接种疫苗或免疫史不明,均有传播风险。
误区三:“小伤口、未出血不需要处置”
科学观点:任何程度的皮肤破损(包括抓痕)或黏膜暴露都需要专业评估和处置。
误区四:“超过24小时接种疫苗无效”
科学观点:暴露后处置原则是越早越好,但只要在发病前完成全程免疫,均能有效预防。
05
社会责任与共同行动
消除狂犬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宠物主人应履行义务,定期为犬猫接种疫苗,采取文明科学饲养方式。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外出遛狗栓绳,防止咬伤他人。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不明动物,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抚摸陌生动物。不要随意接近、嘻逗流浪犬猫、野生动物和陌生宠物。被抓伤、咬伤后应立刻冲洗伤口,并尽快前往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进行规范处置。
全球已提出“2030年消除犬媒传播人间狂犬病”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