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啊,古代中原王朝不往东南亚发展,反而在西域沙漠里跟游牧民族死磕这事,我自己以前也挺费解。比如明朝派郑和下过南洋,元朝还打过缅甸,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反倒是汉唐在河西走廊那些荒滩上死守了几百年。后来琢磨明白,这事儿还真不是打不赢——越南都敢跟中原叫板呢,更别说
其实啊,古代中原王朝不往东南亚发展,反而在西域沙漠里跟游牧民族死磕这事,我自己以前也挺费解。比如明朝派郑和下过南洋,元朝还打过缅甸,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反倒是汉唐在河西走廊那些荒滩上死守了几百年。后来琢磨明白,这事儿还真不是打不赢——越南都敢跟中原叫板呢,更别说东南亚那些小国了。关键得从古代人怎么想的说起。
首先得说说北方的威胁有多大。从秦朝开始,中原王朝最大的麻烦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这些骑兵,骑着马能几天就冲到中原地界,烧杀抢掠完还能跑。你要是把兵力都调去打东南亚,北方防线一垮,整个中原可能就完蛋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汉朝派张骞通西域,其实都是为了堵住游牧民族的后路。就像你家门口有个坏人天天要砸你家窗户,你肯定得盯着他,哪有空去管隔壁小区的杂草?
再说经济这块儿。西域那些地方虽然荒,但绿洲多啊。敦煌、龟兹这些地方能种粮,养活守军没问题。而且丝绸之路一通,中原的绸缎换西域的马和玉石,还能赚外汇。东南亚就不行了,除了越南北部,其他地方都是热带雨林。种不了中原的麦子,当地人种的水稻他们又不会种。而且瘴气多,士兵去那边容易生病,开荒成本比种出来的粮还贵。就像现在有人给你一块地,但种进去的种子要三年才结果,而且还得天天跟蚊子斗,谁愿意干啊?
还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原人一直觉得自己是文明中心,周边都是蛮夷。西域那边虽然也分好多民族,但靠着驻军和移民,慢慢也能推广汉字和农耕技术。你看敦煌壁画里,既有佛教也有儒家的东西,说明慢慢能融合。可东南亚不行,那边有印度传来的佛教,后来又有伊斯兰教,跟中原的文化完全不对付。元朝打下缅甸后发现,当地人不服管,总叛乱,花的军费比收的贡赋还多,最后只能撤军。就像现在你让一群讲不同语言、信不同宗教的人凑一块儿,光协调都得费老劲儿了。
其实回头想想,古代中原的选择挺现实的。守西域是保命,就像你家里穷但得先填饱肚子。东南亚那些香料、象牙都是奢侈品,不缺也死不了人。反而是西域的马匹,对打仗太关键了。明朝为啥后期衰落?跟失去北方马源有很大关系。再说元朝打缅甸那会儿,士兵光是热病就死了不少,这成本他们承担不起。
还有个事儿挺有意思,清朝后期其实有机会往南扩张,但一看东南亚各国早都被欧洲人分了,再打过去也是跟洋人抢地盘,风险太高。反倒是在新疆、蒙古这些地方,还能沿用老办法——驻军屯田,慢慢消化。这说明古代的选择其实挺有道理的,不是说中原人不想发展,而是真不划算。
总之,古代王朝盯着西域不是傻,而是生存需求决定的。打东南亚就像是买了一套修不好的烂房,还不带产权,何必呢?反观现在,一带一路搞基建,东南亚成了重点,说明时代变了,条件也不同了。但那些老祖宗的地缘考量,现在想想还挺扎心的——他们早就明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先把命保住,其他都是其次。
来源:小雪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