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遂宁市看守所,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老管教”——李建,年龄虽只有35岁却从事管教工作9年,在身处平均年龄49岁的监管队伍中,又变为成当之无愧的“青年骨干”。自2014年加入公安队伍主管监室以来,他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点亮在押人员的人生灯塔,引导他们从“黑暗”走向“
在遂宁市看守所,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老管教”——李建,年龄虽只有35岁却从事管教工作9年,在身处平均年龄49岁的监管队伍中,又变为成当之无愧的“青年骨干”。自2014年加入公安队伍主管监室以来,他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点亮在押人员的人生灯塔,引导他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他凭借“零事故、零违纪、零投诉”的工作成绩,先后荣获市局嘉奖和“优秀公务员”“五四优秀青年”“全省监管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三化联动”工作法
破解监室管理“老难题”
“管教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得跟着实际情况变思路。”这是李建常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6月,李建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育学专业毕业后,顺利考调入警至看守所工作,初到管教岗位时,他发现传统管理模式,对部分性格孤僻、情绪波动大的在押人员缺乏针对性,监室日常管理中偶有“小事化僵,僵事化爆”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他结合“科班”专业知识,反复摸索、不断优化,总结出“三化联动”监室管理工作法。即“风险预判精准化、行为规范可视化、矛盾调解前置化”,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管理,让教育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李建摒弃以往“一刀切”管理模式,在“风险预判精准化”方面,建立“一人一档”动态风险评估台账。他每天逐一审阅在押人员前一日思想汇报、饮食睡眠记录,将在押人员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并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期间,累计排查出情绪异常在押人员77人,通过提前介入谈话、调整监室环境等方式,均成功化解风险。
“行为规范可视化”是李建破解“管理标准不统一”问题的关键举措。他将监室日常行为规范再细化为“作息、卫生、学习、交流”4大类28项具体标准,完善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监室行为规范手册》,张贴在监室显眼位置,做到“既横向对比看差异、又纵向分析懂变化”;同时更新推出“每日积分公示栏”,对在押人员日常表现实行“量化打分”,从“整理被褥是否规范”到“参加学习是否认真”,每一项都有明确分值,每日下班前公示得分情况,让在押人员“知标准、明差距、有目标”。综合施策后,他所主管监室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规范达标率从以往的82%提升至98%,连续12个月获评“文明监室”。
李建深知,监室矛盾多源于生活琐事,若不及时介入,易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必须“矛盾调解前置化”,将监室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他每天与至少3名在押人员“一对一”简短交流,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不满;每周组织监室人员开展“互评会”,鼓励大家“坦诚说问题、平和提建议”。若遇到潜在矛盾时,便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既讲监规纪律,也说情理人心。
打开在押人员“心之锁”
“管教民警不仅要管‘身’,更要读‘心’管‘心’”。2015年9月,作为全市唯一参加公安部深挖犯罪业务工作技能骨干培训的参训民警,李建意识到,部分在押人员因对法律恐惧、家人愧疚,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单纯的纪律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他主动报名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2017年成功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此后,便将心理疏导与人性化管理融入线索深挖工作中,成为看守所乃至全局为数不多“懂心理、会疏导、能狱侦”的公安民警。
2024年8月5日,在押人员张某因涉嫌诈骗被羁押,期间,沉默不语对抗管理,拒不承认违法犯罪所得,提讯期间拒不配合办案机关。面对张某的沉默,李建毫不气垒,第一时间查阅张某档案,了解到他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因担心自己案件影响家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此,李建没有急于批评教育,而是先通过“倾听”拉近距离,他每天抽出20分钟坐在张某身边,不追问案件细节,只聊家常、谈生活,让其某慢慢放下戒备;在张某愿意开口后,李建运用共情技巧,对他“担心家人”的心情表示理解,“你现在这样,反而会让家人更担心,不如好好配合,争取宽大处理,才是对家人负责”,贴心话语让张某逐渐打开心结。为帮张某彻底走出心理困境,李建制定了“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帮助张某调整认知,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和案件;融入人性化关怀,考虑到张某思念母亲,李建协调看守所与张某家人联系,让其家人录制了一段鼓励视频,在征得同意后播放给张某看。当看到视频中头发泛白的母亲低声抽泣着说“要好好改造,我们等你回家”时,张某泪流满面,主动表示“一定好好配合管理,争取早日回归家庭”。经过连续2个月的疏导,张某不仅恢复了正常交流,还主动参与监室学习和劳动,后陆续退还赃款3200余万元,同时李建也收到受害方的感谢信。
这样的案例,在李建管教工作中并不少见,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以来,他累计为192名在押人员及罪犯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其中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开展专项疏导101人次,此外,他还主动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民警,牵头成立“心理疏导互助小组”,带动14名民警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让“心理管教”从“个人优势”变成“团队专长”。
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李建都会提前了解在押人员需求,为家庭困难或“三无人员”在押人员准备生活必需品;对即将刑满释放的在押人员,他会提前与其沟通,了解他们回归社会后的计划,帮助他们调整心态。2024年中秋,在押人员姚某因想念家中生病的儿子,情绪十分低落。李建得知后,一方面与其所在社区联系,了解其病情并告知“家人一切安好”,另一方面在中秋当天,为姚某准备了一份月饼,“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但也要好好过节,等出去了再好好照顾儿子”。姚某接过月饼时红了眼眶,此后一直积极配合管理,并参与遂宁公安法治宣传片《带你“沉浸式”走进看守所》拍摄工作,普法效果良好。
搭建连心桥
打通刑释人员“回归路”
在9年管教工作中,李建见过不少刑满释放人员因缺乏社会支持、得不到理解找不到工作,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此,他主动承担起“出所帮扶”工作。
李建会在罪犯刑满释放前1周,开展“出所前专项引导谈话”,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一方面,为他们讲解国家关于刑释人员就业的扶持政策,让他们了解回归社会后的“出路”。2021年,在押人员李某斌因盗窃留所服刑,即将刑满释放时,因担心自己有“案底”找不到工作,产生了焦虑情绪。李建了解到其入所前有水电维修的手艺,便主动帮他收集当地水电维修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当地人社局对接,为李某斌报名了“免费技能提升培训班”。在李某斌刑满出所前,李建特意给他整理了一份“就业指南”,里面有培训班的地址、联系方式,还有几家愿意接纳刑释人员的维修公司信息。李某斌感动地说:“李警官比我自己还上心,我以后一定凭手艺吃饭,再也不做违法的事。”
为解决刑释人员“就业难”的问题,李建主动对接当地街道办、社区、人社局以及爱心企业,建立“刑释人员就业帮扶对接机制”,定期将即将刑满释放、有就业意愿的人员信息(经本人同意后)提供给对接单位,协助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目前已累计向当地人社局推荐刑释人员32人,其中28人通过人社局介绍找到了工作,涵盖餐饮、物流、维修等多个行业。
为防止刑释人员因遇到困难再次误入歧途,李建还建立“后续跟踪帮扶台账”,对帮扶过的刑释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回访,通过电话、)或与社区对接等方式,了解他们学习、就业、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2015年2月,刑释人员罗某洪入职一家餐饮企业后,因与同事发生矛盾,赌气辞职。李建在回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其联系,耐心开导他“遇到矛盾要学会沟通,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同时再次对接人社局,为陈某规划就业方向,在李建的建议帮助下,陈某顺利考取护士资格证并入职新的工作单位,如今工作稳定,与同事相处融洽。陈某说:“出所后,李警官还一直惦记着我,要是没有他,我可能真就走回老路了。”
结 语
当被问及“9年坚守管教岗位,是否觉得枯燥”时,李建笑着说:“看到在押人员从抵触管理到主动配合,从心理阴霾到重拾信心,从刑满释放到顺利回归社会,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2014年至今,李建累计帮扶刑满释放人员56人,其中49人成功就业,重新犯罪率仅为1.8%。这就是李建,一名扎根隐秘“高墙”的温情“读心者”、年轻“老管教”,一边强化“服好务”的意识,用青春与坚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一边锤炼“撑杆跳”的能力,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监区安全与稳定,为维护司法公正、守护社会安宁、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来源:遂宁公安)
来源:四川民生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