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不少农村地区,跟村民聊起村干部,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村支书是老会计家的小子”“村主任他爸以前是生产队长”。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现在不少村组干部,往上数一辈,大多是当年生产队里的大小干部。这事儿不是个别情况,在很多村子都能见到,背后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实在
走在不少农村地区,跟村民聊起村干部,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村支书是老会计家的小子”“村主任他爸以前是生产队长”。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现在不少村组干部,往上数一辈,大多是当年生产队里的大小干部。这事儿不是个别情况,在很多村子都能见到,背后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实在也实在。
要搞明白这事儿,得先想想当年的生产队干部是啥角色。几十年前,生产队是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队长管着农活安排,会计算着工分账,妇女主任操心后勤,就连记工员都握着给大家记劳动量的笔。这些岗位看着不算“大官”,但管的都是跟村民日子息息相关的事——谁家能多挣点工分、救济粮该分给谁家、参军上学的名额该推荐谁,都得经过他们的手。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复杂的规则,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很实在。比如,遇到灾年,队长多给困难户分点粮食;会计给家里劳力少的农户多算两天工分;谁家孩子想参军,干部帮着跑手续。这些帮忙的事儿,村民记在心里,有的甚至能记一辈子。而这些干部的子女,从小就在村里跟着父母打交道,见了长辈会打招呼,跟同龄的孩子玩得熟,整个村子里的人基本都认识他,这种“脸熟”的基础,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有的。
等这些干部子女长大,村里开始选举村组干部,他们的优势就慢慢显出来了。首先是“人情底子”厚。当年受过他们父辈恩惠的村民,看着孩子长大,心里自然多了份信任。比如老李家当年穷,靠队长帮忙多领了救济粮才熬过难关,现在队长的儿子竞选村主任,老李肯定愿意投他一票;张婶家孩子当年能去当兵,是会计帮着办的手续,现在会计的闺女竞选妇女主任,张婶不仅自己投票,还会帮着在邻里间念叨几句。
其次是“懂行”。这些干部子女从小在村里耳濡目染,跟着父母看他们处理村里的事——怎么调解邻里矛盾、怎么跟上级部门对接、怎么管村里的集体地。比如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丈量集体土地,知道怎么算面积;看着母亲给村民办补贴手续,清楚流程怎么走。等他们自己当干部,不用花太多时间适应,上手就比外人快。不像有些从外地嫁过来的媳妇,或者常年在外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光是搞清楚村里的人际关系、土地边界,就得花好几个月。
还有一点是“责任心”的传承。当年的生产队干部,大多是凭着一股热心肠做事,虽然也有个别私心重的,但多数人是真心想为村里办事。这种态度会影响孩子,比如看着父亲为了村里的水渠修建,跑了好几趟公社,晚上还在灯下算账,孩子会觉得“为村里做事是应该的”。等他们长大,遇到村里选干部,就愿意站出来,觉得自己有义务接着把村里的事管好。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事儿不太好,说像是“代代传”,担心外来的年轻人没机会。比如有些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学了新技术,想回村搞合作社,但因为不是“干部后代”,没人脉没资源,竞选村干部时很难选上;还有些嫁过来的媳妇,能力强又懂经营,想帮村里发展产业,可因为在村里根基浅,投票时总处于劣势。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垄断”。现在村里选举越来越规范,村民也越来越看重实际能力。如果干部后代没本事,只会靠父辈的人情,村民也不会一直选他。比如有个村子,老生产队长的儿子当选村主任后,没想着帮村里办实事,反而把集体的林地承包给亲戚,村民们不满意,下次选举就把他换了下来,选了一个在外打工回来、能帮村里引进果树种植技术的年轻人。
还有些村子,干部后代虽然当选了,但会主动跟有能力的年轻人合作。比如村支书是老会计的女儿,她知道自己不懂电商,就特意请回村里懂直播的年轻人,一起帮村民卖土特产;村主任是老队长的儿子,看到外地媳妇懂大棚蔬菜种植,就支持她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让她负责技术指导。这样既发挥了自己在村里的人脉优势,又利用了年轻人的新能力,村里的发展反而更快。
说到底,村民选干部,不管是不是“生产队干部的娃”,核心还是看两点:一是靠不靠谱,能不能真心为村里办事;二是有没有本事,能不能带着大家过好日子。当年的干部后代有天然的人脉和经验优势,但如果抓不住机会,干不出成绩,照样会被淘汰;而外来的年轻人或者新村民,只要能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帮村民解决问题,也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老家村里的干部,有没有这种“父辈是老干部、子女接着当”的情况?你觉得这种情况对村里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有有能力的外人想竞选村干部,该怎么才能获得村民的认可?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蕉园听雨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