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普林斯顿CS博士后猝然离世!清华本科毕业,刚完成论文答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3:27 1

摘要:当一个年轻的科研者在光鲜履历的尽头骤然停步,留下的除了惋惜,还有深深的叩问:科研背后的孤独与压力,我们看见了吗?普林斯顿的讣告,把心理支持写进哀悼,也提醒我们——科研者首先是人,需要被关心和守护。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当一个年轻的科研者在光鲜履历的尽头骤然停步,留下的除了惋惜,还有深深的叩问:科研背后的孤独与压力,我们看见了吗?普林斯顿的讣告,把心理支持写进哀悼,也提醒我们——科研者首先是人,需要被关心和守护。

在学术的殿堂里,人们习惯用论文、奖项和履历去定义一位科研者的价值。

可当噩耗传来,那些光鲜的头衔瞬间失去了重量,留下的只是震惊与惋惜。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顶尖学府的科研路途中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校方在讣告中特别强调心理与牧灵支持——这提醒我们,光环背后,或许存在着外界难以察觉的孤独与重压。

深夜邮件里的悲痛

普林斯顿博士后不幸离世

普林斯顿大学于2025年9月26日向校园社区发布通告:普林斯顿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后Haoran Li于9月25日在其位于新泽西州西温莎的住所去世。

这一消息,一度登上了热搜。

校方在邮件中表示哀悼,并同步告知师生:「可通过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与牧灵部门获得支持」,未披露具体死因。

Haoran Li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在2024年,他作为作者之一,参与了使用机器学习模拟电磁性的论文,并因此获奖。

近期,他已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并在普林斯顿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继续在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开展工作。

这样一份履历,本应意味着科研道路的新起点,却在此刻戛然而止。

校方在通告中附带联系方式和支持资源:普林斯顿Counseling & Psychological Services(CPS)、Office of Religious Life、研究生院学生事务团队均为可寻求支持的渠道,并强调:

我们知道校园社区的每一位成员都与我们一同向Haoran Li的家人致以哀悼,并为他们祈愿坚强。

而这并非孤例。在过去四年里,至少已有八名普林斯顿在校或最近毕业的学生离世,其中四例已被确认为自杀。

光环背后的裂缝

那些被忽视的科研压力

在校方的通告中,特别强调了心理与牧灵资源的开放。

这一细节耐人寻味——它不仅是在安抚校园社群,也让外界再次关注起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科研群体常被视为「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简历写满耀眼的标签:名校、顶刊、大奖。

但在这些光环背后,常常伴随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难以诉说的孤独感。

已有多项研究指出,博士生与博士后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远高于常人。

Nature Biotechnology的全球调查显示,近四成研究生有中度到重度抑郁症状,焦虑比例同样接近 40%,是普通人群的六倍。

在这些受访者里,超过一半的人承认,自己几乎没有所谓的「工作–生活平衡」。

类似的调查还发现,焦虑、孤立感和长期睡眠不足几乎是科研者的「常态」。

这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科研者的日常:

凌晨还在实验室守着数据,白天要赶论文、写基金申请;一场实验失败,就可能意味着数月努力清零;而下一份职位的不确定性,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更隐蔽的是孤独。很多人会发现,和外界渐行渐远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久而久之,科研者的身份几乎吞没了「人」的那一部分。

所以,当校方在通告中主动强调心理支持时,我们也许更该读懂:这不仅仅是悲痛中的安慰,而是对整个学术群体的一个暗示——科研之外,生命和心灵同样重要。

从哀悼到行动

校园如何托住脆弱的心

在这起不幸事件中,普林斯顿的第一反应,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牧灵关怀和研究生事务团队的联系方式,清晰地写进讣告里。

对一个常常强调学术竞争的顶尖学府来说,这个举动本身就意味深长。

其实,类似的尝试在海外高校并非孤例。

斯坦福大学设有 「Well-Being at Stanford」 项目,提供24小时的心理支持热线、同伴互助小组。

剑桥大学近年也扩大了心理健康基金,把更多资源投入研究生和博士后群体。

这些做法,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科研的环境再高压,也要留下安全的「出口」。

相比之下,国内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还停留在表层:开设几门讲座,发一封「关怀邮件」,缺乏真正常态化的支持机制。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科研人员仍然担心「寻求心理帮助会被贴标签」,于是选择沉默。

但这次的事件让我们看到,这种沉默的代价可能极其沉重。

高校和科研机构若想真正保护科研者,光有哀悼不够,更需要主动建立起一整套支持系统:从心理咨询,到同伴支持,再到公开反污名化的倡议。

当我们谈科研

别忘了有人在撑起它

在社会眼里,科研人员往往被等同于「智力精英」。他们的价值似乎被论文数、影响因子和奖项定义。

但当一个年轻的生命骤然离去,我们才猛然意识到:科研者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冷冰冰的产出机器。

很多时候,心理支持其实已经在科研社群内部悄然发生。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帮助过两位以上正承受心理压力的同行

换句话说,那些无声的安慰和陪伴,一直存在,但更多停留在私下、隐蔽的层面。

普林斯顿的通告,则把「支持」摆在了明面上:心理咨询中心、牧灵服务、学生事务团队的联系方式被清清楚楚写进邮件。

这不仅是哀悼,更是一种公开姿态告诉所有人:

你可以来求助。

在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率早已呈现激增趋势,甚至远远跑赢了招生增长速度。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速(2009–2015),远超招生人数增长,来源:EAB 报告

但问题也在这里:写进邮件是一回事,把它真正融入制度又是另一回事。

评价体系是否能减轻对成果的单一追逐?同伴支持能否被正式纳入资源?求助者是否仍会担心被「贴标签」?这些问号,都还悬在半空中。

在科研世界里,我们习惯仰望那些耀眼的成果,却很少俯身去倾听背后的心声。

要记住这一点:科研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和论文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撑起这片知识的天空。

唯有让他们的心灵被托住,科研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愿悲痛化作提醒——关注科研者,也是在守护科研本身。

来源:新智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