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云科技,如何用AI再赢一次

B站影视 2024-12-06 20:40 2

摘要:当时亚马逊旗下云计算业务——亚马逊云科技首次公布收入,它在2014年收入规模仅有46.4亿美元。但这家规模还不算大的公司站上了技术变革的潮头。它在随后十年,营收增长近20倍,2023年营收规模为907.6亿美元。2024年营收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亚马逊云科技CEO马特·加曼在re:Invent 2024演讲

不是大张旗鼓解决宏大的时代命题,而是一步步填补琐碎细小的技术和应用沟壑

文 | 吴俊宇

编辑 | 谢丽容

IT产业每隔十年技术浪潮就会剧变。十年前,IT产业的浪潮是“云转型”。

当时亚马逊旗下云计算业务——亚马逊云科技首次公布收入,它在2014年收入规模仅有46.4亿美元。但这家规模还不算大的公司站上了技术变革的潮头。它在随后十年,营收增长近20倍,2023年营收规模为907.6亿美元。2024年营收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亚马逊云科技依靠“云转型”逐渐成为全球最大云厂商。国际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今年7月数据显示,2023年亚马逊云科技在全球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市场份额为39.0%,位居全球首位。

十年后的今天,大模型是新的技术浪潮。“AI转型”替代“云转型”成了IT产业的新趋势。每一次IT技术变革,关键窗口期只有两三年。巨人倒下时,身上还是暖的。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在此背景下,亚马逊云科技近两年都在建立AI时代的产品体系。

美国西部时间12月3日,在亚马逊云科技年度大会re:Invent 2024上,这家公司发布了一整套面向AI时代的新产品,包括自研大模型Amazon Nova系列、新一代AI训练芯片Trainium 3、新版Amazon SageMaker(数据分析和AI的一站式平台)、新版AI助手Amazon Q等。

亚马逊云科技还更新了AI改造过的计算、存储、数据库等基础云产品。近一年,亚马逊云科技一直在重塑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软件)、SaaS(应用软件)、MaaS(模型服务)层的产品。

这家公司在“AI转型”的早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它的营收增速、利润水平在迅速攀升。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亚马逊云科技营收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回升。2024年三季度营收增速为19.0%,是2023年后的高点。2024年三季度营业利润率高达38.1%,是2020年之后的高点。

IT产业的技术变革,“领头羊”变成“守旧者”的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市场份额位居首位的巨头,容易反应迟缓甚至视而不见。亚马逊云科技要如何面对这轮技术变革?

两场演讲中,亚马逊云科技 CEO(首席执行官)马特·加曼(Matt Garman)、亚马逊云科技高级副总裁彼得·德桑蒂斯(Peter DeSantis)分别阐述了当下这家公司的战略思考。

一是更关注客户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沉迷技术本身。马特·加曼解释,“我们称之为客户至尚和逆向工作法。倾听他们,理解他们想要什么,然后逆向工作,创造出一个出色的产品。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逆向工作法是亚马逊云科技基因的一部分。”

二是长期重金投资“根技术”。云服务是规模经济,亚马逊云科技希望带来高性能、低成本的云服务。彼得·德桑蒂斯提到,“根技术”创新如同亚马逊雨林的根系,可以从一棵树的底部延伸数百英尺与附近的树木相互纠缠,支撑树木生长在不稳定的土壤之中。亚马逊云科技为此长期研发芯片、存储、网络、数据中心等“根技术”。这能保持技术创新、降低计算成本、提升计算效率,也是公司长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大模型强,如何落地也强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代大模型技术将成为改变全球产业企业的技术。但大模型的产业落地并不容易,需求方的企业普遍遇到了两个难题。

算力成本贵。大模型的主要算力成本分成训练、推理两部分。随着AI应用数量增多,算力资源消耗也在加大,算力成本也随之攀升。采购一枚AI训练芯片起步价是1万美元。企业进行模型训练、微调、推理时还要反复试错,可能会浪费算力资源,整个过程中算力成本不可控。

工程落地难。大模型一般无法开箱即用。它要用高质量数据进行二次训练,有时还要蒸馏、微调,最终接入应用后才能真正被使用。即使如此,模型“幻觉”(生成不符合事实或毫无根据的信息)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在金融、制造等专业领域,它有出现低概率但致命错误的可能,但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以亚马逊自身的大模型落地实践为例,提到了三点经验。

其一,当AI应用达到一定规模时,计算成本的重要性变得愈加凸显。大家迫切希望获得更高的性价比。

其二,打造一款优质的AI应用是有难度的,用上好模型只解决了70%的工作。

其三,永远不会有一款模型能够一统天下,要给客户选择的权利。

面对上述问题,亚马逊云科技采取了“多模型+生态开放”的策略——它可以提供选择空间,让客户找到价格、性能适合的模型。

亚马逊拥有自研的大模型Nova系列,其中包括四个基础版本(Micro、Lite、Pro、Premier),以及图像模型Nova Canvas、视频模型Nova Reel。

亚马逊云科技的模型平台Amazon Bedrock集成了亚马逊、Anthropic、meta、AI21 Labs、Cohere、Mistral Al、Stability Al、Luma AI、Poolside等九家大模型厂商的几十款精选模型(备注:Luma AI、poolside即将上架)。此次Bedrock模型平台上还更新了模型市场——Bedrock Marketplace。它就像是一个“超市”,上架了来自IBM和英伟达等公司的100多款专业模型或行业模型。

为何采用“多模型+生态开放”策略?这和市场需求有关——不同模型特长不同,模型进化速度也极快,企业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模型适用于所有应用场景。事实上,很多企业在同时使用多款模型。

一位国际ERP(企业资源管理)厂商人士今年8月曾提到,他们的业务之中使用了10余款模型,它们可以随时调用切换。他认为,选择丰富之后,才能根据模型的性能、成本、表现选型。这可以尽量降低试错成本,也可以动态切换成本更低的模型,避免被一家模型公司绑定。

安迪·贾西(Andy Jassy)解释称,亚马逊云科技给了开发者自主选择的权利。使用模型时,拥有多种选择至关重要,“永远不会出现一种工具能在某个领域一统天下的情况”。他举例,就像数据库(备注:数据库已经诞生超过60年),多年来大家仍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产品。

选择模型只是第一步,大模型真正被使用还要经过其他工程化手段,才能真正落地。为解决这一问题,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下一代Amazon SageMaker、AI助手Amazon Q等产品。

Amazon SageMaker被视为解决生成式AI全生命周期问题的一站式平台。大多数大模型无法“开箱即用”,它要用高质量数据进行二次训练,可能还要经过蒸馏、微调等。因此,数据才是大模型的灵魂。只有给大模型喂入够多的高质量数据,模型准确度才会够高。

SageMaker平台承担了两部分任务,一是把企业内散落在各个“孤岛”的数据进行查询、治理、分析;二是把高质量的数据用于模型的二次训练和开发。这可以降低大模型的开发、使用门槛。

为何会在此时推出模型市场Bedrock Marketplace、下一代Amazon SageMaker、AI助手Amazon Q等一系列工具?

亚马逊云科技的一位专业人士解释,这源于客户需求,亚马逊云科技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会拍脑袋设计产品,而是采用“逆向工作法”——从客户实际需求逆向推导,从而推出适合的产品。这是亚马逊云科技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算力太贵,如何降低成本?

亚马逊云科技应对算力昂贵的做法是——自研芯片。大模型让云厂商自研芯片的动力变强了。

大模型是典型的“吞金兽”,科技公司需要投入巨额资本支出采购芯片和服务器,租赁土地建设数据中心。云厂商近两年资本支出普遍在激增。以亚马逊为例,它在最近两个季度资本支出增速高达70.4%,是近三年的高点。亚马逊管理层在2024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中预测称,2024年资本支出将超过750亿美元。

一位芯片行业人士解读,亚马逊云科技等云厂商自研芯片一般有两条逻辑:其一,云厂商自研芯片通常可以降低单位算力成本,让自家云业务更有性价比;其二,节省外部芯片采购费用,减少对芯片供应商的依赖。不过,这些芯片不会直接对外销售,而是在云厂商的数据中心,变成云化的算力对外租赁。

亚马逊目前量产了三款自研芯片,分别是——Arm架构的CPU芯片Graviton 4,它主要对标英特尔、AMD旗下芯片产品。AI训练芯片Trainium 2,它主要对标英伟达旗下A100/H100等旗舰级别的AI训练芯片。AI推理芯片Inferentia 2,它主要对标英伟达旗下A10等入门级别的AI推理芯片。亚马逊云科技方面的说法是,Graviton 4、Trainium 2比同规格的其他芯片,性价比可提升40%。

我们了解到,目前亚马逊全球新增算力的一半以上都是基于Arm架构Graviton系列芯片,数量已经超过了x86系列芯片(主要生产企业包括英特尔、AMD)。亚马逊云科技还将在2025年量产Trainium 3。这款AI训练芯片采用了3纳米工艺制程,性能比前代产品Trainium 2高出两倍,性价比可以提升40%。

某中国云厂商一位不具名的芯片负责人曾分析称,云厂商自研芯片通常可以针对自身业务特点做优化。自研芯片在实现量产的前提下,通常比英特尔、英伟达的芯片采购成本、运营成本更低。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让利客户,用于降低算力价格。

一批企业已经成了亚马逊云科技自研芯片的使用者,其中包括苹果公司和AI创业公司Anthropic。

苹果公司是亚马逊云科技自研芯片的重要客户。苹果的搜索服务采用了Graviton 4和Inferentia 2的云服务,其机器学习推理工作负载的效率提高了40%以上。苹果机器学习和AI高级总监伯努瓦·杜宾(Benoit Dupin)在re:Invent 2024演讲时表示,苹果还处于评估Trainium 2芯片的早期阶段,在Trainium 2上对其模型进行预训练,效率将提高50%。

除了自研芯片,亚马逊云科技还一直在基础设施层提升计算、存储、网络、推理等云计算核心产品的运行效率。这同样可以降低算力成本,提高云的性价比。

这其中有大量看不见的技术优化,涉及数据中心如何管理、网络光纤如何排布、存储设备如何定制等一系列细节。彼得·德桑蒂斯提到,亚马逊云科技每年都进行巨额差异化技术投资,目的是建成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基础设施。一位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人士对此解释,IT行业有一句话,好的软件工程师,往往要懂底层硬件。基础设施层的技术创新,都是上层的AI和应用需求所倒逼的。

比如,亚马逊云科技软件和硬件管理系统Nitro——它就像数据中心的“交警”,可以智能地调度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它既能减少交通拥堵,还能够保证系统安全。算力资源因此可以得到高效利用。

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切面。亚马逊的技术投资在其财报中有所体现。这家公司长期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支出率,近三年研发支出率已经攀升至近十年来的高点。

另一位中国云厂商人士对此解释,在基础设施层高强度的研发支出,可以有效提升算力效率。算力效率可以带来成本优势,让云厂商形成良性循环。事实上,中国云厂商也在走这条道路。

因为云是重资产生意,规模即是壁垒。它的业务逻辑是,采购芯片和服务器,建设数据中心,高强度研发投入,对外出租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服务。云的技术特点是利用弹性调度能力错峰填谷,减少资源闲置。云一旦形成规模效应,便能持续降低边际成本,获得更高利润,进行下一轮资源采购和研发投入。算力成本会在这种循环中持续下降。

竞争激烈,能否继续保持优势?

亚马逊云科技2006年诞生,它在云计算市场长期保持着40%左右的市场份额,且市场份额位居首位——这一优势已经保持了十年。

IT行业的技术变革往往会导致产业格局发生剧变。十年前“云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客户逐渐减少私有化的硬件、软件采购,而是采用公有云上的计算存储资源、应用软件。

亚马逊云科技是“云转型”的宠儿。过去十年,它的营收迅速增长的同时,一批以硬件为核心的传统IT企业没有及时“云转型”,进而逐渐走向衰落。如果无法抓住大模型和“AI转型”的变革窗口,它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一点点落后,进而被时代淘汰。

大模型是云厂商近两年的主战场。这轮“AI转型”窗口,亚马逊云科技不乏挑战者——在云计算市场,亚马逊云科技、微软Azure、谷歌云这三巨头保持着长期竞争的格局。虽然微软Azure、谷歌云的市场规模相对更小,但它们的营收增速一度更快。大模型,被认为是这两家云厂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亚马逊云科技这几年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它的对手正在不断缩小差距。

2022年-2023年,美国宏观经济承压,美国企业客户普遍在优化IT成本,云市场大盘增速因此不断放缓。亚马逊云科技当时受此影响,营收增速、利润水平一度下滑。相对优势当时被削弱了。但在当时,微软Azure借助大模型的先发优势高歌猛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新的竞争格局来临,亚马逊云科技能否持续保持优势?至少目前从收入规模来看,答案是相对乐观的。

和微软Azure一样,亚马逊云科技的AI业务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三季度,亚马逊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也披露了一组数据:亚马逊云科技的AI业务在2024年三季度达到了数十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AI业务增速是亚马逊云科技自身增速的三倍以上。

竞争对手攻势凶猛,但这两年亚马逊云科技反应速度也很快。近两年,微软不断加注投资AI创业公司OpenAI的同时,亚马逊连续三轮总计80亿美元投资了AI创业公司Anthropic。双方合作下,Anthropic会带来大量算力消耗,直接带动亚马逊云科技AI收入增长,这还会吸引一批企业客户,进而间接带动其他基础云产品的交叉销售。这场合作的最终的受益者仍是亚马逊云科技。

投资合作伙伴只是短期应对竞争的防御性措施。云厂商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拥有一整套自己的产品。因此亚马逊云科技在两年内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自研的大模型工具链——比如Nova系列大模型、Bedrock模型平台、Bedrock Marketplace模型市场、Amazon Q AI助理。

这些产品被广泛接受,还需要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生态开放是亚马逊云科技诞生至今的历史传统。它提供基础云服务和核心应用,合作伙伴建设上层垂直应用。合作伙伴成长的同时会消耗底层算力,亚马逊云科技自身收入也会增长。

在“AI转型”中,亚马逊云科技延续了这个打法。Bedrock模型平台、Bedrock Marketplace模型市场都是做大生态合作网络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大模型市场,同样正在形成一套围绕亚马逊云科技的生态——模型厂商不断长大的同时,会带来更多算力消耗,最终的受益者仍是亚马逊云科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亚马逊云科技应时而变,拓宽了自身战略空间,手中的牌也变得更多了。

责编|王祎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