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浸黄土:焦宏泽与一座村庄的文化重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3:09 1

摘要:1953 年,焦宏泽出生在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的一户普通家庭。当陇东高原的第一缕晨光,轻轻漫过祁焦村四合院的青灰瓦檐,70 多岁的焦宏泽已站在百米碑廊前。他佝偻着身子,指尖细细拂过碑面上的纹路,像是在触摸一段沉睡的时光 —— 从七八岁时趴在煤油灯旁,用旧报纸临摹

一、黄土塬上的墨脉传承

1953 年,焦宏泽出生在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的一户普通家庭。当陇东高原的第一缕晨光,轻轻漫过祁焦村四合院的青灰瓦檐,70 多岁的焦宏泽已站在百米碑廊前。他佝偻着身子,指尖细细拂过碑面上的纹路,像是在触摸一段沉睡的时光 —— 从七八岁时趴在煤油灯旁,用旧报纸临摹《兰亭序》的农家娃,到如今手握国家级书法奖项、跻身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名家,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里,书法始终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父亲的毛笔,是照进我童年的第一束光。” 焦宏泽总爱提起往事:教师父亲伏案挥毫时,墨香飘满整个屋子,年幼的他就趴在桌边,偷偷用树枝在地上模仿。受父亲熏陶,他自幼便展现出对书法的喜爱,七八岁正式开始练习毛笔字,“我父亲是一名教师,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让我了解了书法,并爱上了书法。” 而他的家乡镇原县,本就是块浸润着墨香的土地,自古就有 “家家习书画,户户有笔墨” 的传统,《潜夫论》的文化底蕴,更让这里的书法风气代代相传。

为了练好字,焦宏泽把“苦” 字刻进了骨子里:刚开始练习时,他选择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为教材,日复一日临摹《兰亭序》《中秋帖》;墨汁珍贵,就兑水反复写,直到纸上的字迹淡得几乎看不见;没有宣纸,就收集旧报纸、烟盒纸,一沓沓写完的纸摞起来比人还高。“当时我临摹了许多大家的作品,练习过多种字体,正是因为练得多,从而提升了我的书法基本功。” 从王羲之的飘逸到于右任的 “标准草书”,四十年的深耕不辍,终于练就一手遒劲古拙、雄闳博大的好字。

高中毕业后,焦宏泽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尽管工作忙碌,他仍利用闲余时间研习字帖、博采众长。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各类书法赛事中屡获佳绩,后来更因在书法领域的突出才华,先后被调至西峰区文联和文化馆工作。在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焦宏泽将书法练习从杂学转向个人风格塑造,因尊崇于右任的独特书体,他潜心钻研四十年,逐渐将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这份匠心让他收获诸多认可: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字典》,先后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 50 余次,多篇论文和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权威刊物,2009 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时,业界评价:“焦宏泽的字,有黄土高原的厚重,更有文人的风骨。” 而他自己则说:“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处世的哲学,我将人生的观点、做人的风格都倾注于书写的每个字之中,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人生就是书法,书法也成就了我的人生。”

2016 年,从西峰区文化馆退休的焦宏泽,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变卖自己珍藏多年的墨宝,拿出全部积蓄,凑了 300 多万元,回到祁焦村建一座书法馆。走进如今的祁焦村,这座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十分醒目,院内书法馆古朴雅致,吸引着众多来客 —— 馆内有爱好者凝神赏析作品,有孩童伏案习练字帖,还有老人围坐观看红色电影。在这一方天地间,墨香与乡土气息交织,传统文化悄然生长。这一切,都源于这位从农家走出、退休后重返故土的书法家,用笔墨为家乡筑起的文化灯塔。

一年后,“焦宏泽书法馆” 正式落成,成了村庄的 “文化心脏”—— 过道里挂着名家书法,廊柱上刻着经典词句,展示厅内陈列着刺绣、石刻、陶器等千余件书法作品与文博产品,免费供人观赏;最让人震撼的是院外的百米碑廊:116 块石碑上,既有于右任的风骨、焦氏先祖的智慧,也有焦宏泽自己的笔墨,风一吹过,仿佛能听见墨与纸的对话。“我建立书法馆,一方面是想将于右任书体传承下去,让后辈人了解于右任;另一方面,想把它打造成文化载体,让更多喜爱书法的人在这里参观学习、交流研讨。” 焦宏泽的初心,如今已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截至目前,书法馆累计接待各地访客 5000 余人次,举办书法交流活动 30 余场。

二、三块基石撑起文化脊梁

“书法从来不是案头的清供,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展品,得让它扎根乡土、暖了人心。” 焦宏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九年里,他用碑刻、拓艺、银幕这三块 “文化基石”,在黄土塬上筑起了一座照亮乡亲的文化灯塔。

碑刻铺就文化长卷,是他播撒墨香的第一步。步入祁焦村,白玉牌坊上“泽如时雨” 四个红色大字赫然入目,这正是焦宏泽文化布局的起点。建馆时,他特意放弃 “馆内藏碑” 的常规做法,坚持把石碑 “嵌” 进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进士亭的立柱上,刻着柳公权 “心正笔正” 的箴言;农户的院墙上,于右任 “铁骨铮铮” 的字迹与庄稼地相映成趣;村道两侧的围墙上,他还用大理石材刻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兼具艺术美感与教育意义的碑刻,成为村里最生动的美景。

“你看这通《乙瑛碑》的拓片复刻,笔锋端庄;再走几步是《石门颂》,野逸之气就出来了。” 焦宏泽指着村道旁的石碑介绍,九年间他陆续将 120 余块书法碑刻嵌进村口的路、农户的墙,从柳公权到于右任,铺成了一部立体的书法史。他还有个计划:“从 2016 年开始,我想给村里 87 户人家的围墙上都嵌一块书法作品,目前已经嵌了 40 多户。” 让书法走进农家,正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回馈。

有一次,一位省城来的游客蹲在碑前看了半小时,起身时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书法离生活很远,今天才知道,它能长在土里,能跟着庄稼一起发芽。” 但最让焦宏泽感动的,不是游客的称赞,而是每天傍晚 —— 放学的孩子路过碑廊,会指着石碑齐声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老人们坐在碑旁聊天,会给孙辈讲石碑上的故事。如今,祁焦村的墨香渐渐取代了尘土味,村支书段国杰也感慨:“焦宏泽退休返乡后,免费给各家送字画,村上几乎家家都有了墨香气。亲戚朋友来家看到后,对这些书画作品也很感兴趣,这也无形中激发了村民对书法的热情。”

拓艺激活非遗生命力,藏着焦宏泽传承文化的巧思。作为于右任书法研究所负责人,他深知于右任书法的珍贵价值,于是从 500 多幅于右任作品中,精选出 60 幅经典之作复刻上石 —— 目前已运回馆内 20 块,剩余 40 块正在制作,这些将组成在甘肃乃至全国都罕见的 “于右任书法精品碑拓群”。

在书法馆的非遗展厅里,几张刚拓好的于右任书体对联“澄潭一轮月,老鹤万里心” 正待晾干。“上纸要匀,像给庄稼浇水一样,不能多也不能少;喷水要柔,得用指腹轻轻沾;捶打要轻,力道重了会破,轻了拓不清晰。” 焦宏泽总手把手地教村民拓印技艺,把侍弄庄稼的细心,都融进了这指尖的功夫里。近期,书法馆内十分热闹,十几名学员在他带领下专心研习碑拓技艺,准大学生焦妍妍就是其中之一。见到她时,她正熟练地在石碑上铺宣纸、轻喷水、扫平敲打,待纸稍干后用拓包着墨捶打上色,不一会儿就完成一张拓片。“焦老师教得非常好,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学会之后,我想把碑拓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认识碑拓文化,从而爱上书法艺术。”

截至现在,焦宏泽已办了三期碑拓培训班,培训人员近 40 人。村民学会这门技艺后,不仅能把拓片装裱起来挂在家里欣赏,还能做成艺术品在线上、线下售卖,为农闲时增添了一条增收渠道。有人念叨 “这字能换钱”,他却摇头纠正:“钱是添头,是文化暖了咱的日子。” 如今在祁焦村,妇女们的剪纸、刺绣添上书法元素,成了热销文创;闲置农房改成的农家乐,也因书法馆的客流热闹起来,2024 年村里就接待了八千多名游客。

银幕聚起乡土人心,是焦宏泽最温暖的“文化小心思”。“焦老师的电影要放映了,大家快来一起看!” 一到傍晚,这样的呼喊就会在村内传开,村里的老人、孩子们三三两两来到书法馆,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看电影。每到夏夜,书法馆旁的晒谷场更是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焦宏泽在这里支起露天电影,从《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写《新青年》的热血,到《长津湖》里战士冻僵的手,再到《焦裕禄》田埂上的身影,光影流转间聚起了全村人。

“免费为村民放电影,是我从 2018 年开始的一项工作,7 台放映机,已经看坏了 3 台,累计放映电影近 300 场。” 焦宏泽说,放映的片子从红色经典到农业科技,从儿童动画到书法赏析,应有尽有,“为的就是把群众聚起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是他特意规划的 “第三块基石”,让晒谷场变成了凝聚人心的 “文化戏台”。

“看电影不单是一种娱乐,还能学知识、长见识。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我感觉村里的文化氛围是越来越浓。” 村民焦新忠说。有一次放完《焦裕禄》,村里的老党员拉着焦宏泽的手说:“老九啊,你这书法馆和当年的戏台子一样,能聚人心、提精神!” 这句话让焦宏泽红了眼眶 —— 他要的就是这样:书法刻的是字,电影讲的是事,骨子里都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如今,这座被授予 “庆阳市乡贤文化基地” 的书法馆,每晚灯光亮起时,都与农家的烟火气交相辉映,成了村里最亮的 “文化灯塔”。

三、墨香里的乡村新生

2024 年,祁焦村接待了 8000 多名游客,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黄土塬村庄,因为书法彻底变了样:妇女们的文创产品卖得火热,农家乐生意兴隆,村民们农闲时学碑拓、练书法,再也没人说 “文化没用”,反而觉得 “墨香能当饭吃”。这一切,都离不开焦宏泽的坚持 —— 如何将书法文化传承下去,如何利用书法艺术改变村里的面貌,是他退休返乡后一直思考并践行的事。

除了赴外地开展书法交流培训,焦宏泽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法馆开展书法培训,寒暑期还专门设立少儿书法课堂。他不仅免费提供笔墨纸砚,还自编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书法练习结合起来—— 教孩子们写 “爱国”“敬业”,就给他们讲背后的故事;教孩子们写 “团结”“友善”,就带他们做游戏,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本自编教材的扉页上写着:“写字先做人,笔墨见风骨。”

村支书段国杰最有感触:“以前村里有矛盾,大家都吵吵闹闹;现在好了,有啥事儿,大家愿意坐下来好好说,乡风越来越文明了。” 焦宏泽用书法艺术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根脉,用公益之心丰富了乡亲的闲余生活,用乡贤之力激发了村庄的内生动力。他更期待借助于右任书法精品碑拓群,吸引更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形成 “书法文化 + 乡村旅游” 的新业态,让这座村庄的文化活力持续涌动。

夕阳西下,焦宏泽站在碑廊前,看着孩子们趴在石桌上临摹写字,远处传来拓片捶打的轻响,炊烟从农家屋顶升起,与书法馆的灯光交织在一起。九年前,他变卖收藏墨宝,拿出个人积蓄筹资建馆,放弃上海的繁华回到故土;九年后,碑刻为路,拓艺传暖,银幕聚心,三块“文化基石” 早已撑起了村庄的文化脊梁。

2025年9月15日,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授牌焦宏泽创办的书法场所为《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镇原工作站》。“只要墨香不断,乡土就有精气神。” 焦宏泽望着远方的黄土塬,语气坚定得像碑上的刻痕。如今,他的心愿正在实现 —— 在祁焦村,书法是墙上的字、手中的艺、心中的魂,是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当书法馆的灯光与农家的烟火相互交映,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来源:陇上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