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委员会成员的中位预测显示,明年年底的通胀会比之前预计的更高,而且要到2028年才能回到2%的目标,这个节骨眼上启动一连串降息,确实让人捏把汗。
最近美联储降息的消息刷屏了,不少人都在担心这会不会让通胀卷土重来,毕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二次通胀阴影还在不少人心里挥之不去。
要知道,委员会成员的中位预测显示,明年年底的通胀会比之前预计的更高,而且要到2028年才能回到2%的目标,这个节骨眼上启动一连串降息,确实让人捏把汗。
面对大家的担忧,鲍威尔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美联储深知通胀问题的重要性,一定会努力把通胀率稳定在2%的目标上,但同时也得在通胀和失业率之间做好权衡。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提到4月以来高通胀持续存在的风险已经有所下降,这和很多人的预期完全相反。
要知道4月之后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升级,而且800美元小型包裹的税收减免也取消了,按照常理来说,商品价格应该会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就藏在劳动力市场和GDP数据里。鲍威尔指出,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疲软迹象,GDP增长也慢了下来,这才是高通胀风险下降的关键。
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早就说过,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放在现在依然适用。货币和需求才是决定通胀走向的根本因素,要是大家手里没钱消费,再怎么折腾也很难维持高通胀。
现在劳动力市场不行了,很多人收入减少,别说买非必需品、出去旅游了,就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市场一片冷清,高通胀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慢慢失去了支撑。
可能有人会疑惑,特朗普的关税大战对物价就没有影响吗?其实关税带来的通胀影响微乎其微,和劳动力市场疲软以及GDP增长放缓的影响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劳动力市场疲软会直接影响居民收入,进而抑制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上不去,企业就不敢随便涨价,物价自然就稳定下来了。
GDP增长放缓则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活力在下降,生产、消费、投资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影响,这种大环境下,通胀很难持续走高,甚至还有可能从高通胀慢慢过渡到低通胀,最后朝着通缩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判断通胀走势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比如关税调整之类的因素,更要深入核心,关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现在美联储选择降息,也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增加通胀风险,但实际上在劳动力市场疲软和GDP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种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关注这些经济动态很有必要,毕竟这和我们的钱包息息相关,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变化。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