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在这个地方得名“包青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4:03 1

摘要:肇庆,古时的端州。早在千年以前,端州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位于珠江三角洲西边,东边挨着佛山、广州,西边连着广西,北边是南岭的连绵群山。自西向东贯穿肇庆的西江是岭南主要河流,也是广东和广西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南朝时期的广州都督府、到明朝嘉靖年间的两广总督府,岭南

肇庆,古时的端州。早在千年以前,端州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位于珠江三角洲西边,东边挨着佛山、广州,西边连着广西,北边是南岭的连绵群山。自西向东贯穿肇庆的西江是岭南主要河流,也是广东和广西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南朝时期的广州都督府、到明朝嘉靖年间的两广总督府,岭南的地方首府都设在这里。一直到今天,它都保留着许多旧时的遗存,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听听藏在里面的老故事。

从“端州”变成“肇庆”

这里是怎样从“端州”变成“肇庆”的呢?答案就在这个匾额里,这字体是不是很眼熟?瘦金体,它的创造者,古代帝王里最会写字的那个人,集亡国之君和艺术巨匠于一身的宋徽宗赵佶。

这位书画皇帝登基前的封地就是古端州,以端王之身意外继位为帝,让他坚定认为封地“端州”是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福地,于是他用瘦金体亲笔题写了“肇庆府”的匾额,标志自己帝王生涯“好运”的起点,还专门建楼供奉,就是今天这座“丽谯楼”,这就是肇庆之名的由来。

西江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肇庆城,站在肇庆府的门楼上,能够直观地看到这片土地的地势脉络。张致政说,这样的山水格局也藏着古人选址建楼的深意。

肇庆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致政:

“看我们北面,北岭那也是他的靠山,我们后面还有七星岩叫做定山,定山我说也叫做镇山,也是你这个城市的一个靠山。”

包公“掷砚成洲”

传说北宋年间,一位官员从端州离任,老百姓为了感谢他造福地方,送了他一块当地名产端砚作纪念。这位官员向来以清廉不收礼著称,但手下人觉得端砚不值钱,私自替他先收下了。官员得知以后,一怒之下,把砚台扔下了所乘渡船之下的滔滔江水。后来,这里的江心就有了一个砚台形状的岛屿,砚洲岛。而这位官员被冠以“青天”之名,以公正廉明而流传千古,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名字,他就是人称包公的包拯。

ABOUT US

包公楼就建在砚洲岛上,被缓缓的西江水所环抱,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广东最大的江心岛。

肇庆文史专家 苏泽明:

“包公楼历来都香火很鼎盛 因为大家怀念包公对我们端州的贡献。包公楼前面就有一个专门的码头停着很多的船。”

虽然包公“掷砚成洲”在当地家喻户晓,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包公究竟在当地做过些什么,让肇庆人一直尊崇到今天呢?

肇庆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致政:

“它是有文字记载,第一个有意识规划肇庆城的。所以包括在这他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包括它是整理我们北面七星岩,实际上它就是丽水,就是一些低洼地带,包括整理那些地方,然后鼓励农耕,它实际上就是部署新的城区吸引老百姓的过来。”

包拯还在当地开创了桑基鱼塘的雏形,虽然在端州任期只有三年,但他的清正廉洁和勤政爱民,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包青天”的说法就是源于他在端州的任上。

●●●

最著名“老外”之一

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包拯离开端州之后540年,肇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从澳门乘船进入中国内地,他沿着西江逆流而上,最终在肇庆登岸。在这正式入华第一站,没想到他一待就是六年,做下了许多“第一”的大事。以至于后来所有讲述中西交流的历史章节都留下了他的名字:利玛窦。

肇庆文史专家 苏泽明:

“为什么来到肇庆呢? 因为肇庆是两广总督的所在地。能够批准利玛窦可以进入中国大陆居住的, 只有总督才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崇禧塔旁边买了一块地,又向民居买多些地方。建了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

除了建教堂,利玛窦还在肇庆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新鲜事,他把西方的数学、天文知识系统介绍到中国,编写了第一部中西文字典,还让中国人第一次看清了世界的模样。

肇庆文史专家 苏泽明:

“中国传统观念中,天圆地方,地是平的,怎么会变成一个球呢?利玛窦就把拉丁文的世界地图就变成中文的地图,而且他很巧妙地抓到我们当时明朝人的心理,将明朝放在地图的中间。”

五经里巷

五经里巷,这条以五经命名的巷子里“藏龙卧虎”。

肇庆文史专家 苏泽明:

“这里可以找到吴大猷故居,吴大猷是中国现代物理之父,他有两个很厉害的学生,一个是丁肇中,一个是杨振宁,两个都拿了诺贝尔奖。”

梁荣墀宅

在五经里巷尽头的梁荣墀宅,还有一段勾连民族记忆的故事。

日本投降后,梁荣墀因精通日语而受邀参与日军投降相关事宜。

梁荣墀侄孙 梁定坚:

“一见面,梁荣墀就用日语跟他们说,那时候已经撤退了,战败了,你们不要破坏肇庆了。所以抗战的时候,他应该立功了。”

梁定坚说,自己在这间屋子生活了60多年,从2019年以后这里就没人再居住过了,就像巷子里其他的老宅,梁荣墀宅也成了空置的“历史记忆”,他会定期来打扫,所以屋内没有积尘,家具器物归置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刚刚还有人在此生活的模样。

藏在咖啡馆里的百年老宅

刚逛过老宅的安静庭院,转头就闻到了咖啡香 —— 这就是端州老宅的奇妙反差。不少老房子虽曾空置,却没在时光里褪色,反而被悄悄注入新灵魂,这也是一栋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如今这里成了年轻人最爱去的咖啡馆。

肇庆文史专家 苏泽明:

“这栋楼建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这个,叫做蒙友恭堂,屋主姓蒙,友恭就是兄友弟恭, 就是哥哥对弟弟很友爱,弟弟对大哥很恭敬的意思 所以叫蒙友恭堂。”

咖啡馆顾客:

“第一次觉得这个环境还挺好的,应该说这个建筑还挺有特色的,然后就进来坐一下,我在端州找不到另外一家比这里更适合去自己休息或者是工作的一个咖啡厅。”

翕庐

离咖啡馆不远,另一栋同时期的老建筑,也有了新的角色,翕庐如今是端州区的博物馆,那些没能留在老宅里的端州记忆,都被收在了这里。

赵汝明是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博物馆里这些老照片,不少是他的作品。

对赵汝明而言,建筑其实不是他镜头的 “主角”。但这里的古建筑是个例外,它们像有魔力一般,让这位爱闯荡的摄影师停了下来,一门心思要为家乡定格下这些即将溜走的时光。

摄影师 赵汝明:

“我的重点是乡间古村落,但是我看到城市正在发展变化。现在经济发展太快,社会发展太快,那些旧东西如果不拍,想回忆都没有旧图片,所以当时就出于这样的目的,为城市留下一份记忆 。”

一千多年前的端州古城,到宋朝以来的肇庆府,在逛了一座又一座老房子,感觉就好像把这个曾经的岭南首府千年中的故事都时光回流、过了一遍。每座老房子都藏着不同的印记,他们还在这里立着,似是故人来,又似乎在等着有新人到来,给它们续上新的故事。

制作人:龚赟

编导:胡可欣

编辑:胡可欣 郑皓文

来源:凤凰卫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