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每天都能感受到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和焦虑。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经常问我:“费主任,除了甲状腺问题,还有什么癌症需要提前预防?”今天,我就
科普文章正文: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每天都能感受到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和焦虑。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经常问我:“费主任,除了甲状腺问题,还有什么癌症需要提前预防?”今天,我就借一项刚刚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重磅研究,和大家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细节——口腔菌群,它竟然和“癌中之王”胰腺癌的风险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由美国多个顶尖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完成,他们跟踪了超过12万人的健康数据,最终发现:口腔里的细菌和真菌失衡,可能会让胰腺癌的风险增加3倍以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别急,我来用大白话给大家拆解一下。
研究亮点速览(关键知识要点):
研究对象:基于美国两大长期健康队列(CPS-II和PLCO),共对比了445名新发胰腺癌患者和445名健康人。检测方法:用了高科技的基因测序技术,全面分析口腔中的细菌和真菌。主要发现:三种牙周致病菌(如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增多,与胰腺癌风险显著升高有关。21种新发现的细菌也参与了风险调控,有的增加风险,有的反而有保护作用。真菌方面:Candida属(尤其是C. tropicalis)丰度高会增加风险,但有趣的是,C. albicans可能有点“好作用”。微生物风险评分(MRS):结合27种细菌和真菌的丰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胰腺癌风险飙升3.44倍!(OR=3.44, 95% CI 2.63-4.51)为什么这个发现如此重要?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只有13%左右,早期发现极其困难。以往我们知道吸烟、肥胖是风险因素,但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证明:口腔健康不仅仅是牙齿问题,它可能通过炎症反应、细菌迁移等方式,远程影响胰腺。想象一下,每天刷牙、用牙线,不只是为了防蛀牙,还可能是在防癌!
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无奈。而这项研究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思路——未来或许通过口腔拭子检测,就能评估癌症风险。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病从口入”,现在看来,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费健主任的贴心提醒:
我知道大家平时工作忙,容易忽略口腔护理。但健康无小事,尤其是女性朋友,往往承担着家庭健康的“守门人”角色。我建议大家:
定期口腔检查,别等牙疼才看医生;每天认真刷牙、使用牙线,减少牙菌斑;如果有牙周炎或反复口腔溃疡,及时治疗;保持饮食均衡,少吃高糖食物,避免真菌过度生长。作者介绍与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荣誉。过去几年,我一直在线上做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就是希望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家。为什么推荐这个研究?因为它不仅颠覆了传统防癌观念,还让预防变得更贴近生活——从日常口腔护理入手,就能为健康加一道防线。
健康是场马拉松,不需要一步到位,但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家人朋友。小小口腔,大大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文章出处:本研究发表于《JAMA Oncology》(2025年9月),原文标题“Oral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me and Subsequen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编辑注:本文由费健主任基于公开研究解读,仅供参考,不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费健 于上海瑞金医院
来源:费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