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花儿”到“科普母亲”,新疆如何让科学种子飞入寻常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3:46 1

摘要:金秋九月,天山南北五彩斑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全国首个科普月的号角响彻丝路,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科学火种播撒至新疆各地。

地方风采

金秋九月,天山南北五彩斑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全国首个科普月的号角响彻丝路,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科学火种播撒至新疆各地。

近年来,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持续攀升,从2020年的7.52%提升至2023年的10.6%,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一组组数字的变迁,不仅是新疆科普事业融入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见证,更是新疆七十载发展辉煌成就的精彩展现。本期【地方风采】欢迎跟随中国科协之声一起,探寻科普实践如何照亮边疆发展新图景→

大格局,以多元形式融入百姓生活

“哎哟——科技风吹到咱的村,新农玩意耍威风,智能播种样样行,无人机喷药效率高。”近日,在新疆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国家级“新疆花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悠扬的歌声传唱科普知识,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聆听。

去年,王秀芳参加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科协举办的“科普母亲”培训,课堂上丰富的科普知识让她深受触动。在米东区科协的引导下,她开始进行科普创作。

“我们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要探索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普形式。”乌鲁木齐市科协主席谢静霞说。

米东区科协党组书记郑琴深有同感:“‘花儿唱科普’形式贴近群众,不仅提高了科普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度,还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如今,在“科普母亲”培训课堂上,王秀芳既是学员又是老师,她教大家用新疆花儿唱科普,让科学知识随歌声传递。今年9月,王秀芳被乌鲁木齐市科协评为科普大使,她的身影活跃在各类科普活动中,将科学知识随着“花儿”的旋律飞入寻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创新实践在全疆逐步推广。哈密市科协通过“巴里坤小曲子”等民族文化探索多民族科普,为传统艺术注入科普新活力。

“民族歌曲唱科普”源自新疆“科普母亲”行动的扎实推进。2024年,新疆科协面向全疆实施“科普母亲”行动,旨在三年内培育约10万名基层女性科普宣传员。

“科普母亲”行动实施以来,新疆已开展培训近400场,培训人数达5万。这些基层科普宣传员如同种子一般,撒遍天山南北,将科学知识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出台《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明确35家责任单位职责分工,将科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发展。

政策引领下的系统推进成效显著,曾经被认为是科协“家务事”的科普工作,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2023年,新疆科学文化传播协会成立,聘请30位知名科普专家和网络达人担任传播大使,让科学知识“破圈”传播;2024年,新疆科协通过全国科普日、新疆科学大讲堂、“三下乡”等活动,累计开展近3000场科普活动,覆盖群众超过770万人次。

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新疆举办了近3000场左右科普活动,打造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科普盛宴。目前,新疆注册科技志愿者7.6万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2904个。

从非遗传承到多民族协作,从基层女性到志愿者群体,新疆科普以多元形式融入百姓生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强引领,科技人才担当科普“领航员

在新疆广袤土地上,科技人才成为科普事业“领航员”,他们用专业知识为青少年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

夏日的吐鲁番,热浪灼人。在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生态学博士康晓珊正带着一群孩子观察耐旱的沙生植物。这片150公顷的土地,曾是流动沙地,经过多年改造变成了防护林带及防风固沙示范样板区。

2019年,康晓珊转为专职科普人员后,研发了多门荒漠植物特色科普课程,将荒漠植物知识与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精神相结合。她设计的“观察秋天里的一棵树”活动,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入选中国科普研究所创新案例。

康晓珊带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叶片

“荒漠植物是新疆重要植物类群,是我们家乡的植物。一小时科普讲解,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我更想激发孩子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以及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康晓珊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引发真实改变,让我找到科普工作的成就感。”

在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彩棉集团”)的新疆棉科普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棉花科普”活动火热开展。500余名中小学生亲手制作棉花画、体验手工脱棉籽、秋收时节下地拾棉花,亲身了解新疆棉花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关键作用。

“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新疆棉,尤其是让本地的孩子们为家乡的农业科技自豪,在认识家乡中树立民族自豪感。这是我们的责任。”中国彩棉集团首席科学家、执行总裁刘海峰表示,自2023年以来,公司将棉花产业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这一模式效果显著,吸引来自新疆各地州乃至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和国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刘海峰科普新疆彩棉

科技工作者们正用接地气的方式,让科学之光照亮边疆的每个角落。新疆科协表示,全区共开展“百名院士、千名科学家、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近4000场,覆盖50余万人次。

织网络,让科普资源触手可及

如果说人才支撑是“软实力”,而助力新疆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硬实力”,则是新疆日益完善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

9月5日,全国科普月新疆主场活动开幕,“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体验展在新疆科技馆同步亮相,成为主场重点活动。

该展览涵盖科技文明、文创教育、航空航天、智慧生活四大主题,通过“薪火”“共生”“星途”意象,汇集全国百余件科技展品,从古代四大发明到5G+低空经济、AI机器人、航天模型等前沿科技成果,构建了“科技传承—当下实践—未来展望”的叙事主线,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科普体验。

“今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此次展览承载着特殊时代意义。”新疆科技馆科普服务部干部刘媛说,希望通过科技成果让大家感受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成果。国庆节期间,新疆科技馆还将推出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

新疆科技馆展教活动中心副主任迪拉热·居来提有着10年讲解经验,她深切感受到科技馆科普服务的变化:“10年间,我们展品展项不断升级改造。新疆科技馆从早期观众稀少到如今亲子家庭、老年团体踊跃参与,反映出社会对科普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新疆科技馆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30余个荣誉称号。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普服务网络正在向基层延伸。2025年1月启动的“百馆联动 百校联合”活动,通过四级联动机制,整合全疆106家科技文化场馆、62所学校等资源,让优质科普资源直达“最后一公里”。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转使科普服务吸引力显著提升,今年“五一”期间,仅新疆科技馆就接待观众5.5万人次,创五年来新高。

科学普及的种子已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目前,新疆构建起以34个实体科技馆、92辆科普大篷车、45套流动科技馆为骨架的现代科技馆服务体系。随着北疆科普场馆联盟投入运行,南疆三地州30个乡镇科普体验馆稳步建设,一张更加密实的科普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为新疆的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七十载春华秋实,新征程踔厉奋发。新疆“大科普”格局成效卓著,科普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持续增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看今日新疆

科技馆星罗棋布

科普大篷车穿梭城乡

“科普母亲”深入民心

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普“排头兵”

“雪莲花”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

展望未来

科学之光将继续照亮新疆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普与创新双翼齐飞

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责编:陈尽美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