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说,因为王楚钦、孙颖莎的高人气,也给了他们这帮退役的人一口饭吃。这话说的,太实在,实在得有点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这不再是前辈提携后辈的客套话,而是赤裸裸地承认,自己正在吃着顶级流量的“溢出红利”。
闫安这话一说,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觉得心酸。
他说,因为王楚钦、孙颖莎的高人气,也给了他们这帮退役的人一口饭吃。这话说的,太实在,实在得有点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这不再是前辈提携后辈的客套话,而是赤裸裸地承认,自己正在吃着顶级流量的“溢出红利”。
现在的王楚钦和孙颖莎,已经不能单纯用“运动员”来定义了。社交媒体上动辄千万的粉丝量,各种时尚、高端品牌的代言接到手软,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关注度。这股热潮太凶猛,以至于整个乒乓球项目都被带得水涨船高,热度高到让那些已经淡出赛场的名字,比如闫安、方博、周雨,重新被大众认识。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这些昔日的国手,在训练馆里拼杀了十几年,退役后,却在直播间里找到了职业第二春。他们熟练地介绍着商品,和粉丝互动,偶尔还会聊起当年的趣事。这饭碗,端得不算轻松,但总归是端住了。这背后,其实是一条清晰的商业逻辑链:顶级偶像吸引泛球迷,泛球迷关注整个项目,从而让那些有技术、有梗、有故事的退役运动员,有了变现的可能。
说白了,这就是体育饭圈化的一个侧影。在以前,我们崇拜一个运动员,是因为他在赛场上的拼搏和荣誉。刘国梁、孔令辉那一代,是神坛上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写在金牌上,退役后更多是走向教练或者管理岗位,和普通观众之间隔着一层距离。他们的价值,是体制内的,是关于竞技本身的。
现在不一样了。一个运动员的价值,除了赛场成绩,更在于他能撬动多大的粉丝盘子。孙颖莎和王楚钦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们球打得好,更是因为他们的个人魅力、赛场内外的互动,满足了当下年轻观众对于“偶像”的全部想象。这种价值是市场化的,直接和真金白银挂钩。
所以,闫安的那句“给口饭吃”,道破了天机。这饭,是市场给的,是粉丝经济赏的。对于闫安他们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退役了,依然能靠着自己的一身技艺和国手身份,在时代的浪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养家糊口。这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只是不知道,当闫安他们对着镜头熟练地喊着“上链接”时,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年那个只为赢球而活的自己。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