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款降压药因致癌成分紧急召回!患者:停药怕危险 换药不知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1:28 1

摘要:“家里的降压药竟检出致癌成分?还被紧急召回了?”近期,部分降压药因检出超标致癌杂质被监管部门通报召回的消息,让不少高血压患者陷入恐慌。有人看到消息后立刻停药,结果血压骤升引发头晕;有人想换药却不知该选哪种,担心新药物效果不佳;还有人对着药盒反复确认,生怕自己用

3款降压药因致癌成分紧急召回!高血压患者:停药怕危险,换药不知选?一文解惑

“家里的降压药竟检出致癌成分?还被紧急召回了?”近期,部分降压药因检出超标致癌杂质被监管部门通报召回的消息,让不少高血压患者陷入恐慌。有人看到消息后立刻停药,结果血压骤升引发头晕;有人想换药却不知该选哪种,担心新药物效果不佳;还有人对着药盒反复确认,生怕自己用的就是召回产品。

事实上,降压药召回并非个例,多与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杂质(如亚硝胺类化合物)超标有关,这类杂质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致癌风险。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盲目停药”比“服用召回药物”的风险更高——血压长期失控可能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今天就结合最新召回信息和临床用药指南,帮高血压患者理清“召回药物怎么处理”“如何安全换药”“日常用药如何避坑”这三大核心问题,避免因恐慌陷入健康误区。

一、先明确:哪3类降压药近期被召回?为何会检出致癌成分?

首先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降压药都存在安全隐患,此次被召回的主要是特定厂家生产的特定批次药物,并非某一类型的降压药全部“不合格”。结合近期国家药监局和多地药监部门发布的召回公告,目前涉及召回的降压药主要集中在以下3类,患者可对照自家药盒快速自查:

1. 缬沙坦类药物

缬沙坦是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此次被召回的缬沙坦类药物,主要问题是生产过程中混入了“N-亚硝基二甲胺(NDMA)”——这是国际公认的2A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肝癌、胃癌等风险。

例如,某药企生产的缬沙坦胶囊(规格:80mg),批号为20230512的批次,经检测NDMA含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值(0.03μg/g),已被要求全国召回;另一药企的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复方制剂),部分批次同样因NDMA超标启动召回。

2. 厄贝沙坦类药物

与缬沙坦同属ARB类的厄贝沙坦,也有个别厂家的特定批次因“N-亚硝基二乙胺(NDEA)”超标被召回。NDEA同样属于亚硝胺类致癌物,其毒性与NDMA类似,主要通过污染的药物或食物进入人体,长期接触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厄贝沙坦常与氢氯噻嗪、氨氯地平等药物组成复方制剂(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此次召回也涉及部分复方制剂,患者需重点查看药盒上的“成分”和“生产批号”,而非仅看药名。

3. 赖诺普利类药物

赖诺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适合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近期某国外药企生产的赖诺普利片(规格:10mg),因检出“亚硝基哌嗪(NNP)”超标被主动召回——NNP是一种新型亚硝胺类杂质,虽目前对其致癌性的研究不如NDMA充分,但基于“致癌物零容忍”的原则,监管部门仍要求暂停销售并召回涉事批次。

特别提醒:患者自查时,需重点核对3个信息——药物通用名(如“缬沙坦胶囊”而非商品名)、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这些信息均印在药盒的“【生产信息】”栏中,若发现与召回公告中的信息一致,需立即停止使用,但切勿擅自停用所有降压药。

二、核心误区:看到“召回”就停药?这3个错误做法比致癌风险更危险

在临床咨询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面对药物召回时,会陷入以下3个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反而比“短期服用微量超标药物”的风险更高:

误区1:“立刻停药,等找到安全药再吃”

58岁的张阿姨是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胶囊3年,看到召回公告后立刻停药,想着“先挺几天,等去医院开新药”。结果停药第3天,她就出现头晕、心慌,测量血压发现收缩压飙到180mmHg,被家人紧急送医,诊断为“高血压急症”,险些引发脑出血。

医生解读: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通过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稳定。突然停药会导致体内药物浓度骤降,血管迅速收缩,血压在短时间内反弹升高,医学上称为“反跳性高血压”。这种血压骤升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极大,可能诱发心绞痛、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脑卒中,其风险远高于短期服用微量超标药物(通常召回药物的杂质超标量较小,短期服用不会立即致癌)。

正确做法:若确认服用的是召回药物,应继续按原剂量服药1-2天,同时立即联系医生或前往医院换药,避免血压出现大幅波动。

误区2:“换成家人的降压药,先凑合用”

65岁的王大爷发现自己的厄贝沙坦片在召回名单中,又不想跑医院,就偷偷吃儿子的氨氯地平片(另一类降压药),结果服药第2天出现脚踝水肿,血压也降到90/60mmHg,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

医生解读:降压药的选择有严格的个体化原则,不同类型的降压药适合不同人群——比如氨氯地平可能导致脚踝水肿,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不适合合并心衰的患者;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适合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但可能加重哮喘。家人的降压药可能与自身的病情、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不匹配,盲目服用可能导致低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加重基础疾病。

正确做法:不随意借用他人的降压药,即使是同类型的药物,剂量也需医生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误区3:“所有同类药都不安全,坚决不换同类型”

有些患者看到缬沙坦被召回,就认为“所有ARB类药物都有问题”,医生建议换成氯沙坦(另一类ARB药物)时坚决拒绝,坚持要换完全不同类型的药物,结果因药物效果不佳,血压控制不理想。

医生解读:药物召回是“批次性问题”,而非“类别性问题”。此次被召回的缬沙坦、厄贝沙坦,均是特定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因工艺控制不当导致杂质超标,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类型药物,若未被列入召回名单,其杂质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是安全的。而且ARB类药物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若患者此前服用ARB类药物效果良好且无不良反应,更换为其他厂家的同类型药物,是性价比最高、风险最低的选择。

正确做法: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若医生评估后认为同类型药物仍适合自己,可选择未被召回的厂家产品,无需盲目排斥某一类型药物。

三、正确操作:3步处理召回药物,安全换药不踩坑

面对降压药召回,高血压患者无需恐慌,只需按照“自查-联系医生-规范换药”这3步操作,就能在保障血压稳定的前提下,规避药物安全风险:

第一步:快速自查,确认是否为召回药物

患者可通过以下2种方式确认药物是否在召回名单中:

1. 查官方公告: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在“政务公开-召回信息”栏目中,搜索药物通用名(如“缬沙坦”),查看最新的召回公告,核对自家药物的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规格是否与公告一致;

2. 咨询药店/医院:若不会上网,可携带药盒前往购买药物的药店或就诊医院,让药师或医生协助查询——药店和医院会收到药监部门推送的召回通知,能快速确认药物是否涉事。

若确认是召回药物,需将药物单独存放,避免家人误服,后续可凭购药凭证到药店办理退货(多数药店会无条件退货)。

第二步:24小时内联系医生,制定换药方案

确认药物涉事后,应在24小时内联系自己的主治医生(如心内科医生),若医生暂时无法接诊,可前往医院急诊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说明“服用的降压药被召回,需要紧急换药”。

就医时,需携带以下3类材料,帮助医生快速制定方案:

- 原降压药的药盒(方便医生了解此前服用的药物类型、剂量);

- 近期的血压监测记录(若有);

- 既往病史清单(如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等,方便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

医生通常会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替代药物:

- 若此前服用ARB类药物(如缬沙坦)效果良好,会优先推荐其他厂家的ARB类药物(如氯沙坦、替米沙坦),剂量通常与原药物一致;

- 若患者不适合继续服用ARB类药物(如出现干咳不良反应),会更换为ACEI类(如培哚普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利尿剂(如吲达帕胺);

- 若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如ARB类药物+利尿剂)。

第三步:换药后密切监测血压,避免不良反应

换药后1-2周是血压适应期,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出现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 监测频率: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刚运动、情绪激动后测量;

- 记录数据:将每次的血压值、测量时间、服药情况记录下来,下次复诊时带给医生,方便医生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

- 关注不良反应:不同降压药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氨氯地平后出现脚踝水肿、服用ACEI类药物后出现干咳,若不良反应轻微可继续观察,若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药物。

例如,患者老李此前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天),换药为氯沙坦钾片(50mg/天),换药第3天测量血压为145/95mmHg,略高于正常范围(

四、长期防护:4个习惯帮你避开“问题降压药”,稳定控制血压

除了应对紧急召回,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用药中,还需养成以下4个习惯,既能避开“问题药物”,又能长期稳定控制血压:

1. 优先选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是国家对仿制药的严格认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其质量、疗效与原研药(进口药)一致,且生产工艺更规范,杂质控制更严格,能有效降低“杂质超标”的风险。

患者购买药物时,可查看药盒上是否有“一致性评价”标识(通常为蓝色圆形图标,标注“通过一致性评价”),或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药物是否通过一致性评价。

2. 固定渠道购药,避免买到“三无产品”

部分患者为图便宜,从非正规渠道(如无资质的网上药店、个人代购)购买降压药,这些药物可能是“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不仅杂质可能超标,甚至可能不含有效成分,服用后无法控制血压。

建议患者通过医院药房、有资质的连锁药店(如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或官方认证的网上药店(如京东大药房、阿里健康大药房)购药,这些渠道的药物均经过严格审核,质量有保障。

3. 定期复诊,不要“一药吃到老”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血压稳定,就不用换医生、不用调药”,甚至服用同一药物10年以上不复诊。但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肝肾功能、合并疾病可能发生变化,原本适合的药物可能不再适用;此外,长期服用某一药物,也可能出现“药效减退”或“不良反应累积”的情况。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3-6个月复诊1次,医生会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身体状况调整药物,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减少药物依赖

药物是控制血压的关键,但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若患者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 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内,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腌制食品;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

- 控制体重:将BMI(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5g酒精,女性不超过15g酒精。

写在最后:理性看待药物召回,科学管理血压

降压药召回并非“药物本身有害”,而是监管部门对药品质量的严格把控,目的是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对高血压患者而言,“盲目恐慌、擅自停药”才是最大的风险——血压长期失控对身体的损伤,远大于短期服用微量超标药物的风险。

当遇到药物召回时,记住“不慌、不停、及时换”的原则:先确认药物是否涉事,再24小时内联系医生制定换药方案,换药后密切监测血压。同时,养成优先选择“通过一致性评价”药物、固定渠道购药、定期复诊的习惯,才能长期稳定控制血压,远离高血压并发症。

如果在自查或换药过程中遇到问题,可拨打当地药监部门的咨询电话(如12315)或医院的药学咨询热线,获取专业帮助。记住:科学管理血压,才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负责。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