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 | 神保町:蠹余录里的汉学回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1:12 1

摘要:明治维新之后,大部分武士和原住民搬出东京,沉重的书籍成了迁徙的累赘;变法导致汉学式微,各地佛寺的善本古籍一时间沦为废纸。这些书籍小部分被收入了图书馆,绝大多数则流入古书市场,在不同国别的爱书人之间传递,成为文化交流的象征。

明治维新之后,大部分武士和原住民搬出东京,沉重的书籍成了迁徙的累赘;变法导致汉学式微,各地佛寺的善本古籍一时间沦为废纸。这些书籍小部分被收入了图书馆,绝大多数则流入古书市场,在不同国别的爱书人之间传递,成为文化交流的象征。

1877年,东京大学及外国语学校迁入神保町,学生的教材需求催生了旧书交易市场。这就是早期的神田古本町。在甲午战争前,大清公使馆人员在神田区域活动,采购珍稀古籍。大正年间,这里发展成为留学生文化枢纽,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人物曾在此活动。周作人曾经表示“喜欢在东京的生活,特别是喜欢在日本桥、神田一带的书店,而回国后只有北平才能买到了古籍了”。

现在的神保町街区现存旧书店160余家,总藏书量达1000万册,涵盖浮世绘、电影史籍、医学古籍等细分领域,其中内山书店因收藏鲁迅著作早期版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象征。

已是日上三竿,我以尹敏志所著《东京蠹余录》在神保町寻访。早期的很多古籍店后来都在自然灾害和城市变迁的影响下闭店了,它们永远凝固在时代的记忆里,但也有一些书店倔强地挺立着。

最先路过的是原书房,这是一座易学、风水书与版画、浮世绘共处的二层小楼,我来得可能还是早了,紧闭的卷帘门像是少女上锁的日记。

1918年创业的矢口书店踞守街角,宋体招牌的笔锋依然刚劲。东墙的旧书像士兵一样阵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些关于电影戏剧的艺术珍本则像留着涂白妆容的艺伎,在室内的书架上休憩,等待着客人将她们唤醒。

岩波书店不仅是书店,也是一家日本出版社。我不小心导航到了岩波出版社大厦,从而误闯写字楼,经历了被保安叫住的窘境。好在出版社的社员又帮我在地图上指了路。

关东大地震之后很多古书被损毁,岩波茂雄效仿山本 实彦 推出小开本的《岩波文库》,主打新知书籍,打破了大众和学术之间的壁垒。

作为文求堂书店主人田中庆太郎的友人,岩波茂雄曾长期资助郭沫若先生留日期间的妻儿生活起居,这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缩影。

与此同时,岩波书店自1940年代起持续向中国高校系统捐赠图书。这一跨越战争阴霾的文化馈赠,为战后中日学术重建与思想对话铺设了重要基石。

一楼书店兼咖啡馆,在咖啡的氤氲里,顾客的手指划过带有幽默清香的纸张,发出刷刷的响声。

接下来过马路步行到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的上海原址曾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标。1917年,内山完造造为专营日文版基督教书籍而创立,后逐渐转型为进步思想的传播枢纽。鲁迅先生在此购书期间与店主夫妇缔结了深厚友谊,这里既是他的书房,更是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文人的秘密联络站。内山完造以基督徒的悲悯胸怀允许"赊账购书",对窃书贼的宽容态度令人联想到《孔乙己》中"窃书不为偷"的文人执念。

而眼前这座郭沫若题写店名的三层大厦,则是内山完造之弟内山嘉吉1935年创设的东京分店。1968年从世田谷迁至现址,虽规模扩大至三层,但如今三楼冷清的古籍区藏书数量和其他古籍书店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打算去探访光和书房,再去古瀬戸珈琲店小憩。跟随导航指引,我来到一处二楼仓库般的书库,书架上的书籍随意堆叠,既无书店常见的温馨布置,也不见明显的营业标识,面对满室陌生的典籍,我不由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这份静谧。

途经古瀬戸珈琲店时,已近正午,可惜上到楼梯上发现店门依旧紧闭。望着玻璃窗内整齐排列的咖啡器具,我感到有些遗憾。

光和书房现任社长是一位90年代移民日本的中国人。这家也在二楼低调运营的古书店,如今已发展出线上书店与古籍拍卖业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悄然接轨数字时代。但同时,东京仍有众多老派古书店延续着百年传统——他们定印制古书目录,郑重地邮寄给熟客,然后等待书籍的订单,一如百年前一样。

在这家门脸房不足三十平的空间里,泛黄的汉籍与斑竹毛笔、松烟墨锭构成了一幅文化地图。目光扫过那些闻所未闻的《書経傳説》或《黄檗大師無心訣》时,我感受到中华文脉的赓续。这些典籍不是博物馆的展示标本,不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而是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等待着有缘人的目光。这大约就是文明流转最朴素的形式。

最后改去神田伯剌西爾咖啡店喝咖啡。

店名的伯剌西爾,是日语假名ブラジル的汉字写法,也是巴西的意思。1972年创业,以直火焙煎咖啡闻名。咖啡店位于地下一层,内部设计类似于传统的日本房子,餐厅展示的民间艺术和绘画也增加了整个咖啡店的老式氛围。

神田Blend由五种不同类型的深烤豆混合而成,苦味浓烈具有深度。戚风蛋糕配上一坨奶油,是简简单单的好滋味。

从神田 伯剌西爾出来,去地铁站的路上又经过了鳞次栉比的书店。

北京以前也有这种规模的书市,琉璃厂、隆福寺,但是后来在战乱、变迁中消逝了。(网图:民国年间琉璃厂的书肆及古玩市场)

幸好,异国他乡的书箱为漂洋过海的汉文书籍筑起一座隐形的城墙,保护它们免于战火的焚烧和动乱的摧毁。直至现在,神保町的古籍市场仍然蔚然成风,这里是书虫们的乐土,东京的寻常巷陌之间仍然涤荡着汉文化的回响。■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