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琦回来,男篮反而不会打球了?”——这句在球迷群里被转疯的吐槽,比任何官方海报都扎眼。
“周琦回来,男篮反而不会打球了?”——这句在球迷群里被转疯的吐槽,比任何官方海报都扎眼。
把时钟拨回去年亚洲杯,没有周琦的六场比赛,中国队场均推起18.6次快攻,排赛会第二,仅次于黎巴嫩;转换得分占总得分28%,是近十年国家队大赛最高值。
那阵子球迷骂归骂,节奏却肉眼可见地“轻”:篮板一收下,赵睿已经埋头冲到对面三分线,胡明轩侧翼跟进,张镇麟最后那一下劈扣,转播镜头都跟不上。
现在,220公分的周琦回来了,护框、篮板、威慑力统统顶配,可问题也回来了——他落位慢,习惯先找裁判要犯规,再往回跑。
CBA过去两季,他在凤凰的回合占有率31%,比同期王哲林高6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他每次落阵地要位平均用掉7.4秒,而国家队亚洲杯整场进攻时限才14秒。
一句话:球先找周琦,节奏就“刹车”。
郭士强手里只剩一周集训,全运会把人切得七零八落。
教练组内部流出的训练表显示,第一天就排了“双塔”对打“五小”的20分钟对抗,结果双塔组净负12分,回合数少了9次。
录像回放里,周琦和胡金秋同时上,锋线被迫收缩保护禁区,外线三分点被对手提前顶死,快攻第一传找不到接应。
郭士强当场把哨子咬在嘴里,没吹,转身跟助教嘀咕:“这还跑个啥?”
可不用双塔,篮板又吃亏。
亚洲杯决赛,中国队被约旦抢爆前场板,二次失分21分,直接葬送比赛。
数据组把两条曲线摆在郭士强面前:一条是“快攻效率”,一条是“二次防守失分”。
两条线交叉点,正好卡在“周琦上不上”的25分钟节点。
上少了,护框不够;上多了,节奏拖死。
像极了老妈子调奶粉,水多了加粉,粉多了加水。
后卫线同样两头难。
赵继伟回归,组织稳了,可他的三分命中率过去两季32%,对手直接放一步,先堵周琦下顺;
高诗岩更惨,季后赛三分24%,被戏称“拒投”。
对面教练最舒服的对位:中锋蹲坑,锋线包夹周琦,后卫放一步,转换自然起不来。
于是球迷看到的名场面——中国队在后场倒手20秒,周琦要住位,球吊进去,三人收缩,“啪”一记帽,对手反击上空篮。
全场嘘声四起,社交媒体刷满“王老太太”表情包。
有人出主意:让周琦打替补,错开节奏。
可篮协公布的世预赛门票预售海报,首页就是周琦的战斧劈扣,赞助商合同里写明了“核心球员出场时间不少于25分钟”。
商业与战绩,把教练夹成三明治。
更现实的是,如果不用周琦,一旦输球,舆论会反问:“有王牌不用,你行你上?”
郭士强背不起这口锅。
篮球评论员杨毅在播客里支了个招:把周琦当“防守版戈贝尔”用——进攻端只干三件事:挡拆、顺下、补篮;
球不过手超过一秒,就算失败。
爵士当年用戈贝尔,常规赛百回合失分106,联盟第一;
季后赛被小阵容针对,但那是七场制,世预赛一场定生死,赌防守未必亏本。
关键是,中国队得提前适应“8秒进攻”:篮板一收下,后卫必须3秒内出球,锋线提前快下,周琦慢慢蹭到前场,落位只为护框。
这套打法,集训第三天试了一次,对抗赛双塔组把回合数拉回联盟平均,净胜分倒回+8。
郭士强在训练日志里写了四个字:“可留,再磨。”
球迷最担心的,其实是“又走老路”。
过去十年,男篮每次大赛都喊着“提速”,最后无一例外落回“慢吞吞、靠内线、赌手感”。
这一回,时间紧、任务重,妥协的诱惑更大。
可数据摆在那儿:亚洲杯的快攻红利,是近十年最接近世界潮流的一次。
放弃,就等于再浪费一个周期。
一周之后,哨声响起,周琦会不会成为“节奏刹车片”,还是“防守加速器”,全看郭士强那四节比赛的轮换顺序。
球迷能做的,也许只是把手机亮度调低,准备好弹幕——
万一又看到周琦在三分线外要球、后卫原地炒菜20秒,别急着骂,先想想:这到底是教练的保守,还是商业的,亦或是我们口口声声要的“王牌”,本来就是把双刃剑?
来源:aaa体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