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孔子诞辰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州古籍出版社携手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堂”,为大家带来一场大型讲座——“从孔子周游列国读懂中华礼乐文明”,讲座特邀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研究员带领大家穿越2500年时空,一起走进这位至圣先师的喜怒哀乐,感悟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立学校的人,曾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2025年9月27日下午,河南博物院西配楼的多功能报告厅座无虚席。秋雨并没有阻挡住观众的脚步,大家从各地赶来,为的是聆听一场有关“孔子”的讲座。
在孔子诞辰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州古籍出版社携手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堂”,为大家带来一场大型讲座——“从孔子周游列国读懂中华礼乐文明”,讲座特邀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研究员带领大家穿越2500年时空,一起走进这位至圣先师的喜怒哀乐,感悟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
14载去国离乡,孔子从平凡到伟大离不开河南厚土的滋养
公元前497年,孔子从鲁国出发,携众弟子一路向中原进发,开始了一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行路”并非简单的游历,而是一次艰难执着的“择君行道”之旅。
当时,孔子尚且不知,这场旅行将长达14年之久。那一年,他55岁。
从鲁国出发,先后经卫国(濮阳)、宋国(商丘)、郑国(新郑)、陈国(淮阳)、蔡国(上蔡)至楚国边境(河南信阳),历经宋国遇危、郑国困境、陈蔡绝粮……当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被李庚香娓娓道来,现场的观众屏气凝神,仿佛置身其中。
“离开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开始了对列国的考察,这段旅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84年,他面见了一些国家的国君,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努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孔子从55岁到68岁,整整14年,可以说所到的每一个诸侯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也留下了他响彻千古的‘仁者爱人’的声音。” 李庚香讲道。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4年光阴须臾即逝,孔子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读懂孔子周游列国这段历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他在河南14年里,是他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到68岁这个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什么?他的思想、人格开始成熟。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行万里路里面第一条离不开中原厚土的风霜与滋养。孔子在河南的大山大水中感受到什么?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对孔子宏大的抱负和志向是一个滋养。” 李庚香总结道:14年的中原行走,虽然让孔子师徒受尽了磨难冷眼甚至是嘲讽,但也开拓了孔子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增加了他人生的厚度,也让他开始了新的人生布局和规划。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在如今的洛阳老城东关大街,有一座清代悬山式顶的碑楼,中间的碑文镌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字,记录的是2500多年前,孔子与老子的相会。
“孔子入周问礼应该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洛邑是王都,是天下的文化中心,保存的礼乐文化最为丰富。去领略王都的非凡气象,学学那里丰富的礼乐文化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事。”现场,李庚香从孔子“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讲起,为大家梳理孔子思想体系的精髓要义。
李庚香介绍,“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在他看来,孔子的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逻辑可概括为以“礼”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方法。
“您让我们了解了中华的礼乐文明,也把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礼乐文明做了一个结合,我有一个困惑,就是在理论和实践,还有我们的学术和生活当中,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李庚香的讲座为观众带来深刻思考。现场,一位女士提问道。
“知行合一牵涉到我们对礼乐文明是怎样认识的”,针对现场观众的提问,李庚香从“仁”“礼”“中庸”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表示正是“礼”“仁”“中庸”的三重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追求社会和谐与人格完善的独特路径。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结合新时代背景,李庚香表示,孔子思想正是这座精神大厦的重要基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地,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出发”。
新乡妈妈带两个孩子乘高铁听讲座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具象化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对话孔子、跨越古今。观众中有退休老人、大学生,更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座完毕,小学三年级的李华洲小朋友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论语》中的片段。据李华洲的妈妈介绍,他们专程坐高铁从新乡赶来,“老大三年级,读《论语》,也学国学。老二上幼儿园,我们是坐高铁过来的。孔子是万世师表,我也是一名老师,希望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文化,能够影响自己的孩子、家庭,还有自己的学生。”
整场讲座,李庚香研究员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将历史、哲学与现实紧密融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高浓度的文化盛宴。
退休教师王丽丽表示,这次讲座弥补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了解的一些东西,把自己以前听说过的成语典故、只言片语进行了很好得梳理,让自己更系统地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体系,收获匪浅。
“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孔子,了解了礼乐文化,它不再是我以前历史书上学到的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温度的一种秩序。”来自郑州航空工业大学的王柯楠分享道。
一场讲座,是一次启蒙,更是一粒种子。它不仅为公众深度解读孔子思想与中华礼乐文明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持续关注与热切期待。以此为起点,一条更为宽广深邃的“弘道”之路正徐徐展开。
据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未来的11月份,他们将以孔子诞辰2576周年为契机,隆重推出孔子周游列国展,并将继续推出“弘道之行 寻迹孔子”系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从孔子仁学、礼乐文化、礼制变迁等多维度溯源孔子的传奇足迹,深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让公众感悟照彻古今的智慧之光。
据悉,中州古籍出版社已连续5年筹划举办“9·28孔子诞辰日”主题阅读活动。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再现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全民阅读和书香河南建设。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