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品丰收滋味!惠州这场活动太燃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9:27 1

摘要:9月27日上午,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内,锣鼓喧天,狮舞欢腾。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惠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火热开启。逾百位农民朋友、市民游客、企业代表以及各级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等欢聚一堂,在乡土风情与现代活力的交融中,共品丰收

9月27日上午,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内,锣鼓喧天,狮舞欢腾。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惠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火热开启。逾百位农民朋友、市民游客、企业代表以及各级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等欢聚一堂,在乡土风情与现代活力的交融中,共品丰收滋味,共话乡村振兴。

会场亮点:文化展演添彩 农特展销焕活

龙门舞火狗、龙石头醒狮等精彩表演接连登场,展现浓郁地方文化魅力;农特产品展销、巡游互动等多元环节,营造出喜庆氛围……本次活动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文化展演与丰收主题相映成趣。

现场农特产品市集更是人气爆棚。来自各县区近50家企业的“土宝贝”在此集结,形成一条“可品可购可互动”的丰收长廊——龙门蜂蜜晶莹剔透,惠城山茶油芳香四溢,惠阳荔枝酒酒香醇厚,惠东岩茶沁人心脾,博罗凉果酸甜开胃,仲恺百香果清甜多汁,每一款产品都承载着惠州的乡土风味。展位前,农户与企业负责人忙碌的身影格外耀眼,鲜活的助农故事在市集间流转。

惠州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火热开启。

“大家尝尝这百香果柠檬茶,都是刚摘的果子做的!”仲恺区百籽千香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阮文燕一边捣着金黄饱满的百香果,一边热情招呼游客。她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首次尝试种植50多亩百香果,目前已采收5万斤,凭借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果子销往了全国各地,同时开放的采摘体验也为销路“加码”,“没想到第一次种就这么受欢迎,明年打算扩大规模!”

乡土风味大巡游。

惠州市耀彬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淮山月饼的香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这是蒸制的月饼,不上火,用的是惠阳区平潭镇新圩村的淮山!”公司经理刘彩月拿起一块月饼介绍,去年该公司研发这款产品后,凭借软糯口感、甜而不腻的特点,刚推出两个月便热销一万多份。更重要的是,该公司每年向当地农户收购约30万斤淮山,加工成月饼、面条等产品,直接带动村民增收,“接下来还想研发淮山饼干、蛋卷,让健康农产品有更多‘新花样’。”

来自各县区近50家企业的“土宝贝”在此集结,惠州的乡土风味吸引众多游客品尝。

惠州花海茶园有限公司负责人温新伙则带着“文化味”十足的惠州岩茶而来。“今年1000多亩茶园丰收,产出干茶超3万斤!”他特意为茶叶设计了东坡文化 IP 包装,还尝试拍短视频推广,单条视频播放量超80万,线上销售额近3万元,“希望通过这些新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惠州岩茶,爱上咱们惠州的味道。”

市集的热闹尚未褪去,沉浸式体验活动又将氛围推向新高。集章打卡兑换折扣券的玩法,让市民在互动中提升消费热情;待到夜幕降临,星空草坪音乐会上,悠扬的旋律与乡村的蛙鸣交织,为丰收节注入青春活力,也让城乡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夜生活”的魅力。

产业赋能:金融活水润农 农旅融合富民

若说文化与展销是丰收节的“热闹表象”,那产业支撑与政策赋能便是“坚实内核”。活动现场,金融助农与农旅融合的实践,让“丰收”从“一季的收获”变成“长久的致富”。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更有底气扩大规模、提升技术!”一名合作社代表手持授信牌匾,难掩激动之情。当天,中国农业银行惠州分行、中国银行惠州分行现场推出多款助农金融产品,并为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授信牌匾,授信额度超过3000万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田,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特色农产品十分吸睛。

除了金融支持,乡村旅游线路的发布也为农旅融合“搭好桥梁”。活动现场推荐的龙门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香溪堡、香溪湾驿站等特色点位:“上午体验水果采摘与农业科普,中午品尝农家菜,下午欣赏香溪风光、游览古堡建筑,接着步行到驿站歇歇脚……”,精心设计的2日游、3日游线路既展现了龙门的农耕特色,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乡村游玩方案,助力乡村旅游从“单点打卡”向“全域体验”升级。

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正是惠州农旅融合模式的“标杆样本”。“我们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相结合,让农耕文化‘活’起来。” 在“乡村振兴人物分享”环节,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总经理李展区介绍,新春游园会、年味市集等活动已成为综合体的“固定 IP”——不仅展示龙门农特产品,更通过汉服打卡、财神巡游等互动,让游客在趣味中触摸农耕文化。如今,综合体已打造出农耕研学基地、乡村咖啡馆、工匠艺术馆、民宿工坊等多元空间,正构建 “产、学、研、销、游” 一体化生态链。

各种文化活动趣味满满。

这份模式的活力,直接体现在亮眼数据上:去年,百果里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项目每年还为城西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8.5万元,村小组增收3万元,村民租金收入达43万元。作为省级第三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城西村以“产业维和、运营驱动、多方联动、强村富民”的运行模式,从昔日“空心村”蜕变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成为“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农业品牌化转型的故事,同样在活动中传递。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慧文,分享了“一米爱丝苗米”从“区域好米”到“国赛指定米” 的跨越。“我们的米,根扎在‘龙门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沃土上。”李慧文说,为实现品质飞跃,企业与华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持续攻关,参与的科研项目还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一米爱丝苗米”已入选第十五届全运会官方特许产品,“未来要加速‘农文旅体’融合,把一粒米打造成传递健康、生态与乡土情怀的‘广东名片’。”

全域欢庆:县区特色联动 “三农”答卷亮眼

除主会场外,全市各县(区)也于近期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庆祝活动,让丰收的喜悦传遍城乡;而近年来惠州“三农”发展的亮眼成果,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全景图景”。

据悉,本次丰收节采用“主会场+县区分会场”模式,各县(区)结合自身特色“各展所长”,例如惠城区举办江南街道七联津头湖农民丰收节,以丰收巡游、歌舞演出展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果;惠阳区将文化与产业深度绑定,接连推出稻香节、麒麟文化节、茨菇文化节,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市县联动、全域欢庆”的氛围,让每个县区都成为丰收节的“主角”,也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惠州“三农”发展的多元活力。

这份活力的背后,是惠州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持续深耕。近年来,惠州已启动建设7个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培育出丝苗米、甜玉米、茶叶、三黄胡须鸡等优质特色产业,成为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 基地。从“国字号”荣誉到“粤字号”品牌,惠州农业的“含金量”不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7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1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137个“粤字号”农业品牌。

“举办丰收节,不仅是展示我市农业成果的窗口,更是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城乡互动的重要平台。”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活动,惠州进一步营造了城乡共庆丰收、共享喜悦的浓厚氛围,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在群众心中更加坚定。接下来,惠州将持续以节为媒,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让更多乡村实现从“丰收”到 “共富”的跨越,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惠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