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二十万日军跨海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内攻陷汉城、平壤、开城三都。
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二十万日军跨海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内攻陷汉城、平壤、开城三都。
朝鲜宣祖李昖逃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向明朝求援。
明神宗朱翊钧权衡利弊后,命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四万精锐入朝抗倭。
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1592-1598),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又名“壬辰倭乱”)。
明朝先后两次派军援朝,最终以日军撤退告终。这场战争消耗明朝国力,间接导致女真崛起;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朝鲜则陷入锁国。
表面上是大明与日本争夺朝鲜控制权,却暗藏一场颠覆东亚秩序的货币大战。
丰臣秀吉画像
1593年正月,明军光复平壤。捷报传至北京当日,户部却向全国发布急令:回收洪武年间铸造的铜钱。
士兵们发现,从日军缴获的“永乐通宝”竟比朝廷新铸的铜钱成色更足。
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明军用倭钱购粮,商贾争藏异国钱币。”
三组史料揭开真相:
日本《丰臣秀吉朱印状》显示,侵朝前已命京都工匠仿制明朝铜钱 辽宁档案馆藏《辽东镇军械册》记录,万历二十年火药封箱全用前朝铜钱 朝鲜王室档案《备边司誊录》载,为购10门明军火炮,抵押黄海道三座铜矿此时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每年约50吨经菲律宾流入明朝,但战争开支如无底洞——据《万历会计录》记载,单1593年辽东军费即耗银200万两,相当于全国盐税总收入。
铜钱暗战
1593年汉城光复后,明军发现市集交易必验钱币齿痕。
日本仿铸的“永乐通宝”含铜仅35%(北京科技大学对釜山出土钱币检测结果),远低于明朝官钱的70%含铜标准。
这些劣币通过朝鲜商贩流入明军驻地,日军反而用假币就地采购粮草。
白银黑市
1596年,明军在釜山倭城地窖缴获的账簿显示:晋商通过琉球商船,以每担生丝换800两白银的比例与日交易(明代市价仅为300两)。
这些白银经户部折算后,以1200两/担的“战时价”充作军费,利润差额养肥了整条走私链。
明朝的东亚贸易与万历朝鲜战争的白银
以物易物的荒诞
朝鲜《承政院日记》记载,1597年明军要求“以生丝千斤易佛郎机炮三门”。
最讽刺的是日军撤退时遗弃的铜钟,因其含铜量达90%,竟成明、朝、日三方争夺的“战略物资”。
战场上的金融魔术
1597年秋,山东登州水城发现的海商契约,闽商陈氏预付200担硝石,约定:
半年内克蔚山倭城,兑付倭银双倍若败,契约作废这种风险对冲模式,比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早出现二十年。
金融创新催生三大后果:
澳门葡萄牙人推出“战船保险”,保费高达船价四成 日军雇佣浙江海盗侦察明军粮道 朝鲜王室用宗庙祭器抵押借款当明军水师在露梁海峡与日军决战时,苏州丝绸商人正通过倭寇中间商,赎回被掳的铸币匠人——这些匠人掌握的火药配方,后来成为德川幕府军工革新的关键。
硝烟散尽后的铜臭1600年,福建月港的银炉将最后一批倭银熔铸成五十两元宝。这些白银的流动轨迹,预示了东亚的新秩序:
辽东米价从1592年每石0.8两,飙升至1602年34两(据《全辽志·物价考》) 日本关东平原的白银交易所,演变为江户时代的“两替屋”金融体系朝鲜商人发明的“军粮米券”,成为近代战争债券的雏形当李成梁家族用辽东马市年利润80万两(《明经世文编》卷443)私养八千铁骑时,他们不会想到,四十年后摧毁大明江山的女真人,正是用貂皮、人参从晋商手中换走了铸炮用的白银。
在韩国汉城崇礼门修复工程中,工人在万历年间墙砖缝间发现半枚“洪武通宝”。
经X射线荧光检测,其铜铅比例与同时期山西私铸钱完全一致——这些渗入砖缝的铜屑,或许比史书更真实地记录了:当刀剑与火器在战场交锋时,钱币的战争早已悄然定局。
注:文中数据均采自《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日本战史》及中、日、韩三国34处遗址出土文物检测报告。
来源: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