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有近 60%的高中生在县中就读,县中办得好不好,关系到 1670 多万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部等六部门刚刚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禁止跨区域掐尖招生、落实周末双休、推动数字化与师资建设。
我国有近 60%的高中生在县中就读,县中办得好不好,关系到 1670 多万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部等六部门刚刚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禁止跨区域掐尖招生、落实周末双休、推动数字化与师资建设。
但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如果规范不能严格落实,它们就可能沦为空文;如果评价体系仍以升学率为核心,补课禁令也只能换个方式卷土重来;如果振兴仍被异化为升学竞争,县中就很难真正托起未来。他直言:「不靠掐尖的强大,才是可持续的强大。」
围绕这些焦点,多鲸专访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六点二十的早读,十点结束的晚自习,周末和假期常常也被补课和测评填满。对 1670 万县中学生而言,这样的日常已持续多年。如今,一纸《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落地,文件写明:周末、假期不得补课,不得违规招生,要让学生「睡得更久、跑得更多、少刷几套题」。文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为一次为县中兜底的承诺。
事实上,类似的规范并非首次提出。早在 2018 年、2019 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要求,所有高中必须在辖区内招生,公办与民办同步,禁止跨区域掐尖招生。然而,多年来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出于打造「升学名校」的冲动,对违规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重点高中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旗号设立少年班,实质上仍在掐尖。熊丙奇向多鲸直言:「如果明确了招生规范却不严格落实,那规范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他看来,禁止违规招生只是起点。县中振兴的真正关键在于能否留住并培养学生。过去,城里的重点高中跨区域招生,把县中当作「生源池」,吸走最优秀的一批学生。新规堵住了这一通道,但家长的担心并未消失:孩子留在县里,真的能有同样的成长机会吗?如果县中整体质量不提升,「禁止流出」很可能变成「困在里面」。对尖子生而言,失去的不只是校名,还有同伴环境和师资氛围。
现实中,一些地方尝试通过「云班」来弥补差距。比如,河北某县中开设的「云班」,只招收全县前 100 名学生,通过直播接入名校课程,甚至做到「八个同步、八个统一」。看上去优质资源下沉,实际上却成了少数学生的特权。普通学生依旧留在传统课堂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对此,熊丙奇表示,所谓的超级高中名校,本质并非教学质量出众,而是通过掐尖打造出来的生源优势。「如果生源不流失,这些学生在本县同样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因此,县中振兴不能只理解为「堵住虹吸」,更要提升师资、课程和办学质量,让本地学校真正托得起学生的未来。
《行动计划》规定周末和假期不得补课,表面上是为学生赢回了时间,但在家长和教师眼中,却多了一份焦虑。202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依然保持在 1335 万的高位,高考竞争格局没有改变,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一旦成绩下滑,责任由谁承担?结果是补课需求并未消失,新的补课场景随即出现。老师每天把几页习题发到微信群,家长自行打印。学生白天课堂减少刷题,晚上照常去地下补课班。原本显性的补课需求,只是换了个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
熊丙奇直言,这背后反映的并不是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他们往往以升学率来评价县中是否振兴。在这样的逻辑下,违规补课可能被默许,甚至成为服务政绩的手段。」这与当下推进的「双休日」制度如出一辙。虽然法律规定必须落实,但一些地方因家长反对便选择不执行。
在他看来,如果评价体系不转变,禁补课就只能治标不治本。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课堂提质,成为补课的替代,而不是让补课换个形式继续存在。
进一步说,高中教育如果依旧以升学率为核心,就可能带来一系列新的乱象。地方政府可能会集中资源打造县域「明星高中」,再次陷入升学率的恶性竞争。熊丙奇强调表示,「县中振兴不是为了拼谁的升学率,而是要改善教育生态,推动多样化发展。」
如果评价体系依旧以升学率为核心,那么即使普高扩招、提高普职比,也难以真正化解焦虑。「即便比例提升到 80:20,甚至 90:10,如果职业教育质量不提升、社会认可度不提高,家长和学生仍然会一窝蜂地追逐普通高中的有限优质资源。未来社会不可能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更多的还是技能型人才。只有推动普职融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才能真正缓解升学焦虑。」这也是《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综合高中、推进普职融合的重要原因。
数字化是行动计划里的亮点。智慧教室、国家平台、双师课堂、人机协同,这些听起来都很有未来感。但现实中的画面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一些地方,数字化成了尖子生的飞地。所谓的「云班」配备最先进的设备,享受名师资源,却只覆盖几十名学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数字化与他们毫无关系。另一种画面出现在北京怀柔,教育集团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通过「班班通」接入优质课程,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熊丙奇对此表示,如果县中振兴还是以升学为导向,数字化就可能沦为「重点班换马甲」,继续制造差距。他强调,「县中振兴就变成零和博弈了……照样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种高中振兴。」真正的方向,应该是推动「多样化发展」,让数字化服务多数学生,而不是为尖子生搭建一条隐形赛道。
在他看来,当前不少地方的数字化教育,仍然是「AI+应试教育」,也就是用技术手段去服务刷题和考试。这种做法并没有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评价改革。数字化的价值,应在于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回归「育人」的本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应只关注分数,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时间刷题、超负荷学习,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考试工具」,忽视了身心健康。
熊丙奇强调,「AI 时代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政策要求保障双休日、寒暑假和节假日属于学生,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只有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真正关注学生成长,才能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与数字化同样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县中振兴最关键的一环。文件明确禁止恶意挖人,但教师流失的根源不在挖人,而在于县中留不住人。待遇低、发展窄、职业价值感不足,让很多年轻教师宁愿去城里,甚至改行。
政策给出了一些方案,「优师计划」倾斜县中,银龄计划让退休教师返场,头雁计划培养领军人才。这些措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真正能留住教师的,从来不是禁令,而是价值感。
熊丙奇认为,寄希望于「禁止流动」并不现实,「教师可以直接辞职,辞了职之后到外省或者到其他地方的学校去任教」。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县中的教育状态,让教师看到长期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各地市之间比拼升学率,争抢生源和师资,导致恶性循环不断。「要真正实现振兴,必须站在省域的层面来规划高中教育的发展,形成多样化格局。」这意味着,县中振兴不应局限于一地一校的突破,而要放到省域整体的教育生态中去考察。
熊丙奇最后表示,真正的县中振兴不能被异化为「换个赛道的升学竞争」。不靠掐尖的强大,才是可持续的强大。
来源: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