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有这种痛苦:一本书读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马上能逆天改命;可几天后再回想,脑子里却只剩下“这书好有用”的念头,具体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更糟糕的是,心里明明知道这样很浪费时间,却依然一本接一本地读,反而让自己更焦虑,忍不住怀疑:我是不是没读书的天赋?
很多人都有这种痛苦:一本书读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马上能逆天改命;可几天后再回想,脑子里却只剩下“这书好有用”的念头,具体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更糟糕的是,心里明明知道这样很浪费时间,却依然一本接一本地读,反而让自己更焦虑,忍不住怀疑:我是不是没读书的天赋?
别急,今天就用我自己反复验证过的方法,帮你破解“读完就忘”的魔咒。
第一步:读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很多人读书就像刷短视频:随手打开、被动接收推荐、看完就关掉,一点目的都没有。你要改变的第一件事,是在读书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想从中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只能学到一个东西,那会是什么?
这三句话,会让你带着“问题”去读,而不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翻书。
第二步:用一句话总结一章内容
读完一章,不要急着翻到下一章,而是先写一句话回答:这章讲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比如你读到一章讲如何专注,错误方式是抄书里的整段原话,正确方式则是用自己的话写:“专注的关键是先清理外部干扰,再明确一件最重要的事。”
不要贪心想记住每句话,先掌握大意——这比死记硬背更能帮你形成长期记忆。
第三步:用“三句话复述法”巩固记忆
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或者整本书,用这三句话输出:
这本书/这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最打动我的一个例子/故事是什么?我想怎么把它用到生活中?
比如读完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核心观点是“优先做最重要的事,别被无关紧要的琐事淹没”;打动我的例子是“作者每天早上会列出三件必须完成的事,其他都能放到以后”;应用计划是“我从明天开始,每天列三件最关键的工作,先做完再刷手机”。
输出能让你不只是“看过”,还能开始用大脑把内容内化成自己能说出来的语言。
第四步:输出比笔记更重要
我见过很多人,笔记做得跟手抄书大赛一样,却永远不敢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其实,笔记是让你记住内容,而输出是让你形成自己的思考。看完书可以尝试:给朋友用三分钟讲明白你学到的内容;在朋友圈写100字心得(别怕没人点赞,这是在为自己训练思维);录一段60秒的口播,说说你对书中某句话的看法。
只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才算真正掌握。
第五步:关联到生活中的痛点
光写读后感还不够,你要做的是把书中观点与自己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比如看完一本讲沟通的书,不要只写“沟通很重要”,而是要思考:我最近有哪些场合没把想法说清楚?如果用书里的方法,我能怎么改?
比如:“作者说遇到分歧时要先重复对方观点再表达自己,这让我想到上次和同事意见不合时,我只顾着解释自己观点,导致对方很抵触。下次我打算先复述对方的想法,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把书和现实勾连,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东西就这么记住了。
第六步:重复使用,强化记忆
很多人读完书就丢,哪怕做了笔记,也不会回头看一次。你要做的,是在接下来一周里,找机会反复使用书中学到的内容:工作会议中试着用书里的思维方法;给朋友分享你看到的金句并加上自己的想法;在日常对话中,用学到的模板解释身边的现象。
每次用到,都是一次“复习”——知识会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能力。
读书的目的,是用出来,不是收藏、感动。别再迷信记忆力好的人,而是要做把知识变成行动的人。从今天起,读完任何一章书都要写一句自己的总结;每天练一次三句话复述;把学到的观点用在生活里、讲给别人听。你会发现,“读完就忘”不再是困扰,而是你成长最快的起点。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