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好与不好,千万不要凭感觉!肝胆科主任:主要看这5个方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7:52 1

摘要:即便肝细胞已经损伤超过三分之一,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明显不适。所以,肝胆科主任一致提醒:判断肝脏好不好,不能靠“感觉”,得看这5个关键方面。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查出肝功能异常,更有一些人直到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就像车子发动机出了毛病,开起来还是“风驰电掣”,但内部早已千疮百孔。肝脏,正是人体里的“沉默器官”。

它坏了不吭声,好着也不声张,你若只靠“感觉”去判断肝脏是否健康,往往错的离谱。

肝脏的重要性不亚于心脏,它是身体的“化工厂”,统筹解毒、代谢、储能和免疫。可惜的是,它太能忍了。

即便肝细胞已经损伤超过三分之一,大多数人依然没有明显不适。所以,肝胆科主任一致提醒:判断肝脏好不好,不能靠“感觉”,得看这5个关键方面

首先要看的,是肝功能指标。很多人体检报告上看到“转氨酶升高”,就慌了神。

其实,肝功能的检测指标不止一个,常见的有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GGT(γ-谷氨酰转移酶)和ALP(碱性磷酸酶)。

这些指标如同肝脏的“晴雨表”,如果长期超标,就提示肝脏可能存在慢性炎症或损伤。特别是ALT和AST的比例,对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尤为重要。

但要提醒的是,一时的升高不代表就是“肝炎”,劳累、饮食不当、熬夜等都可能影响数值。

再者,是脂肪肝的评估。现在的生活节奏飞快,很多上班族外卖三餐不离手,加上运动不足,脂肪肝早已不只是“胖子”的专利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脂肪肝早期没啥感觉,但它是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温床”。用B超就能初步判断脂肪肝程度,不痛不痒,却十分重要。

如果你肚子越来越大,体重没增加太多,尤其是腰围超标,那就要小心了

说到肝脏,很多人会忽视一个细节——胆红素。胆红素是肝脏代谢的产物,当肝细胞损伤或胆道受阻时,它就会在血液中升高,表现为皮肤发黄、眼白发黄,俗称“黄疸”。

虽然轻度的胆红素升高可能是良性的Gilbert综合征,但若持续升高,一定要重视肝胆系统的检查别等到脸都黄了,还以为是“最近晒黑了”,那就真的晚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乙肝大国,超过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许多人自己都不知道。定期查肝炎病毒五项、肝纤维化指标,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尤其是有家族史、曾经输血、纹身、共用针具等高风险人群,更要定期筛查。

最后一个维度,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生活方式。肝脏是个会“记仇”的器官,熬夜、饮酒、暴饮暴食、情绪波动都会加重它的负担。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肝脏得不到修复时间,代谢紊乱;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尤其是空腹饮酒,更是雪上加霜

有的人觉得“我酒量好,不容易醉”,这其实更危险,因为酒精代谢慢慢积累,肝脏在无声中受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肝脏修复的第一步

小贴士:
别再以为“无症状”就是没问题,肝脏损伤往往是“悄无声息”的。特别是经常熬夜、爱喝酒、三高人群,每年体检务必加上肝胆B超和肝功能全套检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身体没啥不舒服,吃得香、睡得好,还需要检查吗?”答案是:需要,尤其是中年以后

肝病往往是慢性进展,早期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问题。就像走在冰面上,表面光滑,底下却藏着裂缝。

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看上去健康的企业高管,体检时查出转氨酶升高,B超提示脂肪肝。他自觉状态良好,没当回事。

三年后发现肝纤维化加重,经进一步检查,竟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接近肝硬化早期。如果当初重视检查结果并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逆转进展

科学研究表明,肝脏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只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健康干预,是完全可能恢复正常的

这也是功能医学一直强调的方向:早发现、早干预、早修复。与其等身体发出“求救信号”才手忙脚乱,不如在健康时就开始“预防性管理”。

小贴士:
不要迷信所谓的“保肝药”或“排毒食品”,肝脏的修复,靠的是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和情绪管理。科学生活,比盲目进补更有用。

总结来看,判断肝脏健康,不能靠“有没有不舒服”,而要从科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病毒感染情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综合评估

肝脏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太沉默。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它“喊疼”,而是学会“听懂”它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高玉霞,王晓蕾.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现状与对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4):253-25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现状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0):1321-1325.
[3]王建军,杨帆.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的机制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3):342-34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伍一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