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48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3岁,患高血压已经8年了。吃药控制得不错,但最近天气一凉,她就感觉头晕、心慌。去医院复查,医生问她:“平常运动吗?”张阿姨说:“我年纪大了,哪敢动啊!”
医生却摇头:“不动才更危险,高血压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选对运动方式。”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就该躺着休息,其实恰恰相反。适当运动不但不会升高血压,反而能帮你稳住血压、减少用药量,关键在于——选对动作,做对节奏。
那高血压患者到底该怎么动?医生推荐了5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人人都能做到。
别小看每天走一走,持续30分钟的快走,就能让血管舒张,增强心肺功能。
有研究发现,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可使收缩压下降5~7mmHg,效果相当于一小片降压药。
走路不讲求速度,但要讲节奏。建议选择平坦安全的地面,走到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为宜。
为什么很多社区公园都有人打太极?它看起来慢,其实对血管、心率、呼吸都有调节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到,太极拳作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尤其适合关节不好、耐力差的老年人。每天早晚练一套,柔中带劲,越练越轻松。
不少中年人喜欢骑车锻炼,其实这也是医生推荐的优选运动之一。
骑车时,下肢肌肉持续活动,带动血液循环,能有效提升心输出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帮助血压平稳下降。
不过,骑车要注意选择平路、控制时间在30分钟以内,避免剧烈骑行或爬坡,否则容易诱发心血管不适。
别小看小时候的广播体操,它其实是“全身运动”的典范。
每个动作都协调到四肢、躯干、呼吸,既锻炼肌肉,又促进血液回流,适合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限制。
建议选择低冲击、节奏温和的版本,每天早晚各做一遍,血压稳定效果非常可观。
当你心烦气躁、血压窜高,不妨站起来做些肩颈拉伸 + 腹式呼吸的小动作。
这类运动能刺激副交感神经,放松全身肌肉,缓解紧张情绪,快速缓解血压波动。
尤其适合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波动的高压人群,办公室、家里都能做,简单又见效。
运动虽好,但高血压患者也不能乱动,以下几条“安全红线”一定要牢记:
运动前先测血压,超过180/110mmHg时严禁运动;
避免剧烈、突发、爆发式运动,如举重、短跑;
刚吃完饭不宜运动,至少休息30分钟以上;
若出现胸闷、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每次运动前后都要热身与放松,不能直接开始或骤停。
运动时,肌肉活动会激活一氧化氮通路,促进血管扩张,让血液流动更顺畅。
同时,运动还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这些都是控制血压的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运动就是在“帮你调节血管的灵敏度”,减轻心脏负担,从根源上稳住高血压。
写在最后别再把“高血压”当成不能动的理由了。不是不能动,而是不能乱动。
医生推荐的这5种运动——散步、太极、骑车、广播操、伸展呼吸,门槛低、风险小、效果好,真正适合长期坚持。
每天动一动,血压稳一点,药量少一点,生活也轻松一点。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2] 中华预防医学会.《高血压患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
[3]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高血压运动指导原则》
来源:中医科普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