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A股市场虽有震荡,9月26日创业板还跌了2.60%,但不少投资者已经发现,资金正悄悄往创业板和高科技方向聚集。经历了前期的上涨后,这两个板块还能接着看高吗?答案藏在最新的政策信号、业绩数据和资金流向里。
最近A股市场虽有震荡,9月26日创业板还跌了2.60%,但不少投资者已经发现,资金正悄悄往创业板和高科技方向聚集。经历了前期的上涨后,这两个板块还能接着看高吗?答案藏在最新的政策信号、业绩数据和资金流向里。
先看最实在的政策托底。9月12日北京发布的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里,5G-A技术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等18个核心领域直接被标为"5星级紧缺",22个科技相关职业列入"非常急需紧缺"名单。这可不是简单的人才清单,背后是产业升级的明确方向——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已经到了"抢人"的关键阶段,政策扶持力度自然不会弱。从全国范围看,"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方向没变,AI、半导体这些赛道的长期利好信号一直很清晰。
政策有没有落地成业绩?最新的数据给出了肯定答案。2025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营收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9.03%,净利润超1500亿元,增幅11.18%,比A股整体水平高出不少。更关键的是现金流大幅增长54.44%,这说明企业赚钱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靠报表修饰。细分到高科技领域,8月份台湾科技企业销售额同比涨了14.6%,其中AI服务器相关产品环比大增,台积电单月销售额就同比涨了33.8%。国内不少半导体公司更是交出亮眼成绩单,台基股份、臻镭科技等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都超过10倍,核心就是新品放量和订单爆发。
光有业绩还不够,估值得有安全垫才行。现在创业板PE(TTM)约43.41倍,处于过去十年49%的分位,也就是说比历史上一半多的时间都便宜。对比一下,沪深300估值分位是82%,中证500是85%,创业板的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了。要知道,高科技板块的成长空间本来就大,现在估值没到历史高位,自然成了资金眼里的"香饽饽"。
资金用脚投票的态度更直接。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后全球钱变多了,外资开始往A股流;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存款增速放缓,更多钱从银行搬到了股市。创业板作为高成长的代表,自然吸引了大量增量资金,ETF和北向资金的流入都很明显。从板块结构看,创业板里信息技术、工业占了7成以上,这些都是高科技的核心领域,资金扎堆进来,本质上是看好产业趋势。
可能有人会问,都涨了这么多了,会不会有风险?确实,创业板从2024年9月到现在涨了93%,短期震荡很正常,但中期逻辑没破。从行业趋势看,科技行业的驱动力已经从生成式AI转向AI代理,对算力的需求一下子提升了30%-50%,GPU、HBM这些产业链的需求还在爆发期。存储市场也在回暖,8月份DRAM、NAND价格都开始回升,美光、西部数据还计划涨价10%,整个产业链都在复苏。
更重要的是,创业板的抗风险能力在变强。现在板块里超过74%的公司都在盈利,一半以上实现了净利润增长,头部100家企业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21.56%,远超平均水平。研发投入也没落下,上半年花了949.89亿元搞研发,近300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创新动力很足。这种"业绩+研发"的双支撑,让板块回调时更抗跌。
不过有几点风险还是要提醒。高科技股波动本来就大,像半导体设备可能受地缘政治影响,消费电子还得看美国关税政策的脸色。而且现在部分个股涨得不少,追高容易被套。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买个股难度大,不如关注创业板50ETF或者科技主题ETF,能分散风险,还能跟上板块整体的涨幅。
市场走到现在,牛市中期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历史规律看,这个阶段往往是成长股的天下,2014-15年、2019-21年的牛市中期,科技板块都出了不少翻倍股。现在新质生产力的风已经吹起来,创业板和高科技的成长逻辑又有业绩和资金托底,大概率还是接下来的核心主线。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这波高科技行情里,AI、半导体、工业电子这几个细分赛道,哪个能走出最大的黑马?或者你已经布局了相关的标的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