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2500多年前的一天
杏花盛开
孔子与弟子来到杏树下
上了一堂户外“研讨课”
今天是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日
一起认识孔子杏坛讲学图
01
一幅画还原孔子的“研讨课”
这幅图画的是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从人物到场景都画得非常细腻
孔子神态端庄祥和
四弟子端坐受教,全神贯注
师徒五人宽袍博袖,衣纹流畅
我们总会用对“头发丝”的描绘来说明
画面的精细程度
在这幅画中,人物眉须发丝都是
根根分明而又不失层次
画家在孔子身后绘制了屏风
让人一眼便知主角
同时,屏风也是恰到好处的留白
与背景中千花万蕊的杏树形成鲜明对比
新枝延伸到画面之外
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这幅画的角落有一处落款
“枝隐吴彬敬写”
吴彬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画家
他笔下的人物造型
带有主观想象成分,穿插细节
具有观赏性与文化审美性
02
杏坛:孔子教育精神的象征
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在先秦文献中《庄子·渔父》有云: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后人进而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
这种格局影响深远
△孔子讲学图轴,孔子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在山东曲阜孔庙所见的杏坛
为宋代时孔子后人监修孔庙时建造
纪念孔子办学设教
金、元、明、清各朝代
均对杏坛进行修建改造
△2025年7月,山东曲阜孔庙内“杏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杏坛”早已超出地理空间的概念
代表着孔子的教育精神
引申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03
有教无类、不耻下问
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少年立志向学
一生都是“在路上”
出仕谋政、周游列国
兴学修典、垂范后世
他的教育理念早已化作成语
融入我们的日常
△《文博日历》此前介绍过“至圣先师孔子最早的画像”,图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复制件。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人
人人都可能受教育、应该受教育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观欹器图(局部),孔子博物馆藏。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
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温故知新”
再看这些成语
你是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画作定格了孔子讲学的瞬间
那时,春日花开
正如教育的启迪
让我们对未来无限憧憬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田野 视觉丨喻偌洢 审校丨左中明 储佩君 统筹丨刘莹 张悦彤 特别鸣谢丨孔子博物馆 总台山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来源:小才智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