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的“活地图”:每个村名由来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8:57 1

摘要:咱先说说这最有来头的,就是磙子营乡的萧何村、韩信村,和张良镇的张良村。这三个村,老百姓都叫它们“三杰村”。这名儿一听就带着股子豪气,对吧?说的就是汉朝开国的那三位大人物:张良、萧何、韩信。你想啊,两千两百多年前,楚汉争霸,打得是天昏地暗。咱鲁山这一带,估计就是

​​​

咱们今天聊聊鲁山县这些老地名里藏着的那些老故事。

咱先说说这最有来头的,就是磙子营乡的萧何村、韩信村,和张良镇的张良村。这三个村,老百姓都叫它们“三杰村”。这名儿一听就带着股子豪气,对吧?说的就是汉朝开国的那三位大人物:张良、萧何、韩信。你想啊,两千两百多年前,楚汉争霸,打得是天昏地暗。咱鲁山这一带,估计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传说这三位都曾在这儿安营扎寨。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可他们驻扎过的地方,老百姓忘不了啊,就用他们的名字给村子定了名。这事儿可不是空口白话,明朝嘉靖年间修的《鲁山县志》里头,白纸黑字写着“三杰村”呢,这说明啥?说明这传说至少流传四五百年了,早就成了当地历史的一部分。

你琢磨琢磨,这名字里透着啥?一是透着咱这儿历史底蕴厚实,是见过大阵仗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老百姓对智慧、才能和忠诚的敬佩。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萧何是保障后勤、治理国家的实干家,韩信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家。老百姓纪念他们,其实是崇尚一种“人尽其才、团结成事”的精神。这不就是最朴素的“正能量”吗?直到今天,韩信村那儿已经发展成了韩东、韩西、韩南、韩北四个紧密相连的大村子,人丁兴旺,这不正像是当年那股团结奋斗的精神在今天的延续吗?

说完了运筹帷幄的“三杰”,咱再看看马楼乡的虎营村。这名儿听起来就虎虎生威。为啥叫“虎营”?老辈子人讲,村子西北边有一道长长的沙土岭,远远看去,就像一头巨大的老虎卧在那儿,脑袋、脊梁、尾巴,样样俱全,所以那岭就叫“老虎岭”。村子紧挨着岭子,自然而然就叫了“虎营”。这是从地形上看,名字起得形象、贴切,体现了老辈人观察自然、依附自然生存的智慧。

但关于这村名,还有另一段更有人情味儿的故事。据说到了明朝初年,那位能掐会算的刘伯温,看中了这块地方是风水宝地,就告诉了他的好朋友、也是开国功臣的叶琛。后来叶琛去世,他的家人就把他安葬在这里,并且守在这儿定居下来,村子一度叫过“虎叶营”,意思是老虎岭下的叶家营地。后来叫着叫着,简化成了“虎营”。叶家后来在这儿成了大户,留下了有名的“叶家大院”,还出了不少人才。

你看,“虎营”这个名字,既有地形地貌的烙印,又融合了一个家族迁徙、扎根、繁衍的奋斗史。它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不仅养活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还吸引了外来的贤能之士在此安家立业,开枝散叶。这种包容性和生命力,不就是一方水土最大的“精气神”吗?

再说说张官营镇的玉皇店村。这个村在2025年刚被省里认定为“千年古村落”,那可是有硬杠杠的,不是随便说说。它原来叫“张家湾”,听着就是个普通的河边小村。转折点发生在唐朝贞观年间,那可是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传说皇帝为了祈求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派了大将尉迟敬德在这儿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庙院,专门供奉玉皇大帝。这下可了不得了,村子也跟着沾了光,改名成了“玉皇殿村”,后来慢慢演变成“玉皇店村”。现在村里还留着庙的旧址,还有唐代、清代的好几块石碑作证呢。

这个故事有意思在哪?它把一个小小的村庄,和国家的宏大叙事联系在了一起。一千多年前,皇帝的意愿,大将的督建,让这个偏僻的小地方有了国家级的精神寄托。这说明啥?说明咱鲁山这地方,自古以来就不是闭塞的,而是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这个名字,承载的是一种“祈求平安、向往盛世”的集体愿望,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盼。这种跨越千年的祈愿,到今天不也一样吗?咱们现在不也盼着日子安安稳稳,国家繁荣昌盛吗?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还有辛集镇,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挺实在。明末清初那会儿,集市从附近的漫流村搬到了后店村。新集市开张,大家伙儿自然就叫它“新集”。后来,因为管理集市事务的人家姓辛,这地名就慢慢地从“新集”变成了“辛集”。你看,这个名字的演变,多接地气!它记录的是民间商业活动的变迁,体现的是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的朴素商业伦理。谁负责,就用谁的姓来命名,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责任。这不就是乡土社会里最看重的“信义”二字吗?

另外像梁洼镇,就是因为最早是梁姓人家在洼地里建村;下汤镇,是因为处在沙河下游的温泉地带(古人管温泉叫“汤”);尧山镇,跟尧帝的传说有关;四棵树乡,据说最早是因四棵大树为地标。这些名字,有的源于姓氏家族,有的源于地形地貌,有的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源于自然景物。它们可能没有“三杰村”那么波澜壮阔,也没有“玉皇店”那么渊源深厚,但每一个都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在此地开荒辟土、建立家园的最初记忆。他们是怎样选择居住地的(近水、靠山、避风),是以怎样的组织形式聚居的(同姓家族),又是如何看待周围的山川草木的(赋予其神话色彩),都凝结在这些简单直白的名字里了。

咱们这么一路聊下来,你会发现,鲁山县的这些老地名,就像一本用密码写成的厚重的地方史书。它记载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楚汉相争),也记录了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活动(唐代建祠);它反映了名臣武将的足迹(三杰、叶琛),也凝聚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依地形聚居、开辟集市);它既有对英雄主义的敬仰(三杰村),也有对神灵护佑的祈盼(玉皇店);它既体现了家族的繁衍迁徙(梁洼、虎营),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汤、四棵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从这些五花八门、各有来历的村名里,咱们能品出鲁山这地方几个特别突出的味儿道:

一是“老”,历史长,底蕴厚,从汉唐到明清,脉络清晰。 二是“实”,名字起得实在,不花哨,跟生活、跟自然贴得紧紧的。 三是“正”,崇尚的是智慧、忠诚、勇敢、信义、团结这些好东西,这就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正能量。 四是“活”,这些名字不是死的,它跟着时代变,跟着人走,有生命力,一直活在当地人的嘴上和心里。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