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有了大脑和身体,世界将如何改变?| 品牌新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8:21 1

摘要:在一家成了不到两年、名为“原力无限”的杭州机器人公司的展台上,吴老师先是被穿着马面裙的机器人“算了一卦”,接着他穿上“机器衣”,对着空气比划着手,只见一旁的机器人按照吴老师的手势,一点点把积木搭了起来。在宇树科技的擂台上,吴老师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着,只见

文 / 初见泉

十年后的云栖大会

杭州的秋天,依旧炎热。互联网的江湖,依旧充满燥热。如果二十年前人们谈论的是“门户”“搜索”“电商”,那么如今“模型”“算力”“智能体”是绝对的主角。

9月24日,一年一度的杭州云栖大会,在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演讲中徐徐展开。今年的主题是“云智一体·硅碳共生”。

举办了十年的云栖大会,一直是阿里及其合作企业展示先进技术的窗口,近年来集中展示了尖端模型、先进算力和创新应用。

吴老师也是云栖大会的老熟人。今年他的考察方向是具身机器人,因此把目光聚焦在十多家机器人企业聚集的前沿应用馆,并饶有兴趣地进行了互动。

在一家成了不到两年、名为“原力无限”的杭州机器人公司的展台上,吴老师先是被穿着马面裙的机器人“算了一卦”,接着他穿上“机器衣”,对着空气比划着手,只见一旁的机器人按照吴老师的手势,一点点把积木搭了起来。在宇树科技的擂台上,吴老师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着,只见他摆起架势,和穿着拳击手套的机器人同台竞技。当机器人被击倒后“装死”几秒又飞速起身,引得观众大笑。

“印象中以前没这么多人。”一位随行的企业家学员感叹道。还有一个关于“人”的有趣现象是,印度人、美国人、荷兰人等外国人面孔越来越多了。

这似乎表明,云栖大会从最早的地方性互联网技术展,已逐渐发展成一场国际性科技盛宴。

“三步走”和3800亿

线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线上刷屏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吴泳铭开幕式上的演讲。

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吴泳铭这位“阿里第一代程序员”通过缜密的思考,抛出了“ASI宣言”。他认为AGI只是起点,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并首次系统性描绘了通往ASI的“三步走”路径。

◎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核心是“学习人”,即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为AI进入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奠定基础。这一阶段基本已经完成。

◎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个阶段可简单理解为不断涌现的Agent(智能体),通过自主编写代码,帮人类解决复杂问题,它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渗入真实世界中的制造、金融、物流、医疗等各个领域。

吴泳铭预言:“未来,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创造自己的Agent。”

◎ 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这个阶段的AI将连接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相当于“一手资料”)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超级科学家”,能攻克医学难题、发明新材料、应对气候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甚至星际旅行。

这个从“学习人”到“辅助人”再到“超越人”的理论框架,将引导阿里的战略部署,指导其模型研发、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每个动作:

首先,通义千问已是全球第一开源模型,也是中国企业使用最多的模型。未来阿里将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试图成为“AI时代的Android”。会上,阿里云一口气发布七款通义系列新模型,涵盖语言、视觉、全模态等,同时公布了通义的开源成绩:300 多个模型、超过6亿次下载、17万个衍生模型……

其次,吴泳铭作出两个极具前瞻性的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Cloud是下一代计算机。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我们熟悉的计算机是芯片、主板和操作系统的组合,但它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提供资源的“机房”,而必须进化成一个主动生产智能的“工厂”。

最后,吴泳铭身后PPT的巨大数字则宣告了阿里对这一未来格局的“豪赌”:3800亿。

即未来3年,阿里巴巴将投入3800亿用于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超过过去十年总和。对比2022年GenAI元年,到了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超级计算机

在现场,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在AI芯片、云计算平台和基础大模型三个核心层面“全栈自研”的唯一一家中国巨头,阿里巴巴对“全栈AI”可谓展开重兵部署——

高密度AI服务器、支持上百颗芯片的超节点集群、800Gbps网络互联、面向大模型的分布式存储与向量检索……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平台,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被尝试重新定义。

这种深度的“全栈进化”的具象化,便是吴泳铭提到的阿里AI云超级计算机,其海量算力和极致效率,能匹配未来数以亿计的24小时工作协同的Agent,最终实现ASI。

而如果我们对这台AI云超级计算机进行“拆解”,或许能从另一个视角,更好地理解阿里这场大会发布的产品、战略规划以及技术路径。

以人体作比喻,超级计算机由三部分组成:大脑、神经网络、躯体。

▶▷大脑

大脑,是以“通义”为核心的大模型体系,即最新发布的七款重磅模型更新。

首先,通义家族的旗舰模型Qwen3-Max,拥有超过万亿的参数,预训练数据量高达36T tokens。在多个权威榜单上,它的性能已超越了GPT-5和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

其次,下一代的Qwen3-Next架构在低能耗的情况下实现高性能。它采用了创新的高稀疏度MoE结构,好比一个团队里有无数专家,每次只唤醒最相关的一小部分来解决问题。其结果是,一个800亿参数的模型,只需激活30亿参数,性能便能媲美2350亿参数的旗舰模型,训练成本骤降超过90%,推理吞吐量提升10倍以上。这为大模型的普及和低成本应用打开了想象空间。

此外,从“看懂”到“听说”,AI不仅仅是处理文字的工具,新技术让AI实现全方位感知。这次新发布的视觉模型Qwen3-VL不仅能“看懂”图片,甚至能像人一样操作手机和电脑,完成“所见即所得”的视觉编程。

而全模态模型Qwen3-Omni则更进一步,首次实现了音、视、文多模态混合训练,即能像人类婴儿一样,同时学习“听说写”,并且各感官能力互不干扰、共同进步,在业内尚属首次,未来能为车载、智能穿戴等设备提供高质量、低延时的交互。

吴老师在逛展时就亲自体验了一把,当他对着Qwen3-Omni时,后者能识别出他的名字、穿的是什么品牌的衣服裤子。

负责“创作”的通义万相和负责“发声”的通义百聆也迎来升级。前者能生成音画同步的1080P高清视频,可生成匹配人声、音效和背景音乐的视频,降低视频创作门槛;后者则为AI提供了上百种逼真的音色,未来可以用于客服、销售、直播电商、有声书、儿童娱乐等场景。

一个能看、能听、能说、能创作的“超级大脑”已然成型。更重要的是,AI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如今只要在一个高效低延迟的模型内便能实现。

▶▷神经网络

Agent(智能体)是连接大脑与现实世界的“神经网络”和“双手双脚”。它让AI不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智囊,而是能够自主规划、调用工具、完成任务的行动派。

值得一提的是,陪同吴老师逛展的公共云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韩鸿源,向吴老师介绍并解释了阿里云百炼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技术栈与生态服务体系,能最大限度降低Agent开发门槛,加速应用落地。

比如,平台推出全新的Agent开发框架ModelStudio-ADK,突破了传统预定义编排的局限,赋予Agent自主决策、多轮反思和循环执行的能力。这意味着Agent不再是机械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而是会“思考”、会“复盘”的智能伙伴。利用这套框架,开发者仅用1小时就能开发出一个能生成深度报告的Deep Research项目。

为了降低开发门槛,百炼平台还升级了低代码开发平台ModelStudio-ADP,这让吴老师直呼“理科对文科并无明显优势了”,因为它让不熟悉代码的“文科生”也能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快速构建自己的Agent应用。

此外,阿里云百炼还同时了上线沙箱、MCP、RAG、记忆存取等7种企业级Agent能力,为开发提速。在这套组合拳下,超过20万开发者在此构建了超80万个Agent,重塑了千行百业:

在汽车行业,阿里云Agent支撑了95%的中国车企智能化升级,贡献60%的智能驾驶算力;三一重工的“维修助手Agent”显著提升了故障排查率;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智能审核助手,如网商银行的贷款审核Agent,能精准识别超过400种细粒度物体(如合同、发票、店面货架等),准确率超95%。过去需要3小时的人工审核任务,现在5分钟内即可完成。

▶▷钢铁之躯

身体,代表阿里云全面升级的AI基础设施。

这个身体的“钢铁骨骼”,是新一代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由阿里云自研。它在一个标准机柜内史无前例地集成了128颗AI芯片,密度刷新业界纪录。它不仅集成了阿里自研的CIPU 2.0芯片和高性能网卡,还采用开放架构,能高效支持多种AI芯片,实现高达Pb/s级别的内部通信带宽和百纳秒级极低延迟,让推理性能提升50%。

而如果把AI芯片比作肌肉细胞,那么连接它们的就是血脉和肌群。智能计算灵骏集群通过精密的拓扑感知调度设计,能将10万张显卡稳定地连接成一个庞大的“肌肉群”,并具备分钟级故障恢复能力。

为这个庞大肌群输送养料的“主动脉”,则是新一代高性能网络HPN 8.0。它的GPU互联网络带宽高达6.4Tbps,存储网络带宽也拉升至800Gbps,为万卡大集群提供了确定性的超高速公路,确保AI训练和推理畅通无阻。

从性能登顶的大模型“大脑”,到连接虚拟与现实的Agent“神经网络”,再到坚实可靠的AI基础设施“身躯”,阿里云正在构建的,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服务器或软件,而是一个完整、协同、高效的“AI新物种”,是一整套从芯片到软件的全栈技术创新。

算力与生态之战

阿里云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构建成中国最大的云基础设施,也成为全球四朵“超级AI云”中唯一的中国公司。AI引领的第四次浪潮则打破了“云”原有范畴——云的储存能力、网络能力、通信能力、计算能力,都要实现面向AI的巨量提升。

在此背景下,云、AI、硬件早已模糊边界,这使得如今的云栖大会变得既像大模型和AI应用展,又像机器人大会或消费电子展,甚至融合了车展——在前沿应用馆中,史无前例地多了不少车企,展示最新车型和智驾技术;行业模型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大到医疗、汽车、电商、营销、金融、农业,小到一只情感陪伴的毛绒玩偶、一把吉他,甚至出现了“AI超级交易所”这样撮合国内外数百款AI创新产品交易的平台。

这些“井喷式”的企业都借助了阿里云的算力,可见算力需求已是多么夸张。在过去一年里,阿里云的AI算力增长了超过5倍,AI存力增长了4倍多。

所以,无论是超级计算机、智能体,还是大模型迭代,本质都是一场建立在算力基础上的AI新基建的豪赌,它的边界不仅仅在中国,还将扩张至巴西、法国、荷兰、墨西哥、日本、韩国、迪拜……

同时也意味着,云计算平台的战争,也将变成全链条的生态战——算力是底盘,模型是内核,智能体是应用,生态是护城河。

在某种意义上,阿里云试图借用这场大会告诉全世界: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全球超级云计算平台仅剩的五六家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选择,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冒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