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枯心苗是水稻生长期间常见的生理性与病理性问题,表现为心叶或心叶基部枯萎、卷曲,严重时整株幼苗死亡,对水稻前期生长及最终产量影响显著。明确枯心苗的形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是保障水稻苗情稳定的关键。
水稻枯心苗是水稻生长期间常见的生理性与病理性问题,表现为心叶或心叶基部枯萎、卷曲,严重时整株幼苗死亡,对水稻前期生长及最终产量影响显著。明确枯心苗的形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是保障水稻苗情稳定的关键。
一、水稻枯心苗的形成原因
水稻枯心苗的成因复杂,主要可分为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两大类,不同因素的致病机制与表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一)生物因素
1. 虫害侵袭:这是导致水稻枯心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二化螟、三化螟等钻蛀性害虫的幼虫会蛀食水稻茎秆基部或心叶,破坏维管束与生长点,导致水分和养分运输中断。受害植株初期心叶褪绿发黄,随后逐渐枯萎,用手轻拔心叶易脱落,茎秆断面可见虫蛀孔洞与虫粪。
2. 病害感染:多种病害可引发枯心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会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植株,在维管束内繁殖并阻塞导管,导致心叶因缺水而枯萎,病叶常伴随黄褐色条斑;水稻恶苗病则由真菌引起,患病幼苗心叶细长、发黄,最终枯萎死亡,茎秆基部常有白色霉层。
(二)非生物因素
1. 环境胁迫:低温是苗期常见的胁迫因素,早春育秧或移栽后若遭遇持续低温,水稻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心叶因养分供应不足而出现枯萎;干旱缺水时,植株水分失衡,心叶优先表现出失水枯卷;此外,长期阴雨导致田间积水过深,根系缺氧窒息,也会引发心叶枯萎。
2. 药害与肥害:过量施用氮肥、未腐熟有机肥或化肥直接接触幼苗根系,会导致根系灼伤,出现“烧苗”现象,心叶先发黄枯萎;除草剂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施药时期错误)或农药漂移,会破坏水稻生理机能,导致心叶畸形、枯萎。
二、水稻枯心苗的预防措施
针对枯心苗的不同成因,需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从栽培管理、生物防控、化学调控等多方面入手,降低发生风险。
(一)强化栽培管理,优化生长环境
1. 科学选种与育秧:选择抗虫、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采用旱育秧、湿润育秧等规范育秧方式,培育健壮秧苗,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
2. 合理水肥管理:遵循“薄肥勤施、按需供给”原则,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追肥搭配氮、磷、钾,避免化肥过量或集中施用;水分管理采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模式,避免田间积水或长期干旱,低温时段及时灌水保温。
3. 清洁田园与轮作:水稻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虫源与病原菌积累;实行水旱轮作(如与油菜、小麦轮作),打破病虫害生存循环。
(二)精准防控病虫害,切断生物致病源
1. 虫害监测与防控:定期巡查田间,通过安装杀虫灯、投放赤眼蜂等生物防控手段诱杀螟虫成虫与幼虫;在螟虫卵孵高峰期,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重点喷洒水稻茎基部。
2. 病害预防与治理: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如用强氯精浸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选用噻唑锌、春雷霉素等针对性药剂喷雾防治,控制病害扩散。
(三)规范化学使用,避免非生物伤害
1. 严格把控药剂使用:按照农药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时期与方法施用除草剂和农药,避免在高温、大风天气施药,防止药剂漂移;施用除草剂后及时灌水,减轻药害风险。
2. 药害肥害应急处理:若出现轻微药害,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发生肥害时,立即灌水洗田,稀释土壤中过量肥料,促进根系恢复。
总之,水稻枯心苗的防控需结合成因精准施策,通过优化栽培管理筑牢基础防线,通过科学防控切断病虫害链条,通过规范操作避免非生物伤害,才能有效保障水稻苗期生长健壮,为后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