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听大型公开课,我都质疑,师生根本没有读懂文本。有一次赛课,听《云雀》,获得一等奖的课充满了朗读声。我们都质疑,师生根本没有读懂诗。难道时时有朗读声,师生就读懂了文本,就是优质课?
每次听大型公开课,我都质疑,师生根本没有读懂文本。有一次赛课,听《云雀》,获得一等奖的课充满了朗读声。我们都质疑,师生根本没有读懂诗。难道时时有朗读声,师生就读懂了文本,就是优质课?
1 热闹的公开课并不关注文本的深入解读
公开课往往有个非常可怕的价值观,就是让听课者听起来有趣,也就必须注重表演。学生表演很好,但老师表演就糟糕。学生表演是排练好多遍的,显然是欺骗听课者。
既然关注师生表演,就会苦心经营表演什么,怎么表演。课堂就必然成为表演的舞台,老师激情洋溢地表演刚结束,学生又上台了,师生都忙碌不已。
听课者应接不暇,课堂表演不断,热闹非凡。有时,师生终于停歇了一会儿,又是多媒体播放。
令人见怪不怪的是,文本倒成了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基本没有登台机会。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表演又还打着注重文本研读的幌子。每个角色都以读文本的名义表演,却看不见研读,因为课堂没有哪怕5分钟的安静研读。
至于深入咀嚼文本,解剖文本的审美价值,更是奢谈。无论师生怎样表演,我们都质疑,对某些含蓄语句,根本没读懂。
在热烈的表演中,含有意味深长的辩证法,那就是师生对文本很隔膜,很冷漠。瞧着老师浮夸的表演就令人难受。
2 学生活动都跟文本打擦边球
公开课往往都有小组讨论学习,几个人一组相对而坐,看似有模有样的讨论。这算是在研读文本了吧?可令人质疑的是,学生并没有深入独立的研读,往往就是象征性的看一下文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
不过,讨论成果丰硕,学生读讨论成果,头头是道,分明就是排练好了的做秀。
有时也有独立的研读,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研读文本,但时间真是少得惊人,三两分钟就研读完了,研读成果卓越,却很不真实,又是欺骗听课者。
对于研读文本的所有活动无不是跟文本打打擦边球,何曾真正研读过文本,所谓研读成果都是排练好的。
一堂课就是以表演的方式献出的大杂烩,什么都干了,什么都干得好,可还没有下课呢?这是高效课堂吗?这样的公开课就是假大空的典范,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去听呢?我们已经看不到真实的公开课了。
有的公开课非常注重朗读,看来该是注重文本了?殊不知,听到学生反复的无聊的朗读,听课者也感到很无聊。
朗读受时空的严格限制,怎么品味文本的艺术美呢?如果把解剖文本之美与朗读结合,那也无可厚非,可学生分明读得浮夸,因为不理解也就读不出真情。
有的公开课非常注重创设情境,可往往创设的情境与文本的情境割裂,而且生搬硬套文本,听起来很别扭。文本就是情境,只要进入文本情境就是深度研读,何需为了迎合时髦理念而画蛇添足呢?
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安安静静地研读文本,对语句含英咀华,触痛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想象,从而生成新情感,创造新经验,就是高效课堂。
我不常用ppt,也没有备课本,甚至都没有板书,就追求简洁深刻的课堂。学生有效,我就心满意足。可学生往往抗拒研读,不动脑筋,不动笔,效果很差,我的责任就是纠正恶习。在我的课堂,只要肯学,孩子总有一定效果。
语文是最容易教的,让孩子安静地研读,思考点问题,解决问题,不就有效了?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