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里最陌生的名字:姚桐斌,究竟多重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5:15 1

摘要:1960年,面对苏联专家撤走时“你们胡子白了也造不出火箭材料”的嘲讽,姚桐斌只是默默铺开图纸。八年后,当他离去时,中国火箭所需的材料已全部实现国产。

1960年,面对苏联专家撤走时“你们胡子白了也造不出火箭材料”的嘲讽,姚桐斌只是默默铺开图纸。八年后,当他离去时,中国火箭所需的材料已全部实现国产。

1957年,35岁的姚桐斌做出了一个让西方同行不解的决定——放弃德国亚亨工业大学教授的职位和优渥待遇,执意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坦然回答:“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这个当时在国际冶金界已小有名气的科学家不会想到,十一年后,他会倒在特殊时期的暴力之下;他更不会想到,1999年共和国会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他的名字,却成为23位元勋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从贫寒子弟到海外学者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贫寒家庭。家中十口人,全靠父亲一人艰难维持生计。姚桐斌天资聪颖且勤奋,家人见他是个读书的苗子,便变卖粮食咬牙供他上学。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姚桐斌面临辍学。校长惜才,亲自登门劝说其父,姚桐斌才得以参加升学考试。1934年,他考取无锡一中,靠摆摊卖香烟、火柴等攒学费。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和无锡相继沦陷。一心求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与同学越过日军封锁线,到达江西吉安,考入国立十三中高中部。毕业时,他取得江西省会考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被五所大学录取。

最终,怀着“开发中国资源,实现孙中山建国理想”的信念,他选择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1947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深造。

毅然归国投身航天

在英国和德国期间,姚桐斌已在冶金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他始终心系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姚桐斌在英国积极为祖国做宣传,因此被英国当局限期离境,却不被允许返回中国。后经著名教授介绍,他于1953年前往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1956年,姚桐斌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决心回国。德国方面曾极力阻挠。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1957年底,姚桐斌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的祖国。

回国后,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但姚桐斌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接受聂荣臻元帅邀请,到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材料研究室工作。

对此,他平静地解释:“我回国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他甚至表示:“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心甘。”

开创中国航天材料事业

当时的研究室只有12名大学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金相显微镜外,几乎没有其他仪器设备。而我国工业材料基础极其薄弱,连低合金钢都难以生产,更别说航天材料。

姚桐斌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条件和从零开始的现实。他敏锐地意识到,不能完全照搬苏联“抓两头”(即一头联系火箭设计部门,一头联系材料生产部门)的模式,因为苏联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中国没有。

创造性提出了 “抓两头,带中间” 的新思路。所谓的“带中间”,就是材料研究室不仅要协调设计和生产,更要自主开展材料工艺研究和性能测试。

他解释说:“英语中‘研究’(research)一词的词根‘search’意为寻找,词头‘re’意为重复。研究的过程就是反复寻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姚桐斌的领导下,703所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从金属材料到非金属材料,从高温材料到低温材料,建立了材料研究、工艺研究、测试方法研究等完整科研体系。从1960年至1964年,703所共开展500多项研究课题,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键贡献解决核心技术

姚桐斌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制约中国航天发展的材料难题。

钎焊合金是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材料。在毫无国外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团队争分夺秒,仅用不到两个月就研制出高温钎焊合金,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温度高达3000℃以上,极易烧毁部件。姚桐斌团队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发汗材料”,能将发动机温度从几千度降到100度左右,同时大幅提升火箭射程。

姚桐斌还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到了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姚桐斌积极推动全国大协作。他主持了一系列全国性会议,促成了航空材料、工艺、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全国协作网络的建立。

科学精神与人才培养

姚桐斌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传承。

他为年轻科研人员撰写了《研究工作方法》一文,系统阐述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钱学森对此文高度评价,认为它对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指导作用。

姚桐斌在文章中强调:“在编撰研究報告及技術文件時,應保持客觀的科學態度和誠實的作風,凡引用別人的論著時必須加以說明,自己的意見必須與別人的嚴格分別開來。”

他治学严谨,亲自审阅每一份科研报告,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位高工回忆道:“姚所长对我们的报告看得可仔细啦!技术方面不必说,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都改正过来。我至今还珍藏著姚所长在我一份报告上的批示。”

令人感慨的是,这篇至今仍被703所作为新员工必读教材的文章,在“文革”中竟被当作“毒草”批判。

英年早逝与精神传承

1968年6月8日,这是一个灰色的日子。姚桐斌在特殊时期的暴力冲击下不幸逝世,年仅46岁。

一个顶尖科学家,没有倒在科研攻关的战场上,却以这种方式告别了他挚爱的航天事业。他离去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还未升空,但他领导研制的材料和工艺已为这一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姚桐斌去世后,党和国家给予他高度评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为他在运载火箭发展中的贡献颁发特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姚桐斌铜像落成典礼在703所举行,钱学森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姚桐斌的精神被概括为四个方面: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开创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

如今,当我们的神舟飞船翱翔太空,嫦娥探测器探访月球,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之时,很少有人知道姚桐斌这个名字。但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打造的航天材料基础,支撑起了中国航天今日的辉煌。

姚桐斌的大女儿姚微明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他少年时,不为家境贫寒所困,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上学汲取知识……青年时,为能有书读,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为中国航天事业工作的十年中,他所想的就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祖国的强大多做贡献。”

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陌生”的名字,用他46年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正如他所说:“我们这些后代也应该为祖国多做些贡献,使中国在科技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 《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 他的功勳至今影響中國》央视网,2019年

2. 《军事科技前沿--纪念仅有1人知晓的伟大科学家——姚桐斌》中国科普网,2021年

3. 《国宝级科学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25年

4. 《“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的一生》人民网,2013年(姚桐斌夫人彭洁清撰文)

5. 《爱国、开创、科学、奉献——试论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精神》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

6. 《“中国男儿以身许国 要将只手撑天空” ——记“两弹一星”元勋里的九三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1年

7. 《姚桐斌---中国科学院60周年院庆》中国科学院

8. 《【追忆】走自己的路——缅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腾讯新闻,2025年

9. 《纪念姚桐斌诞辰 | 他来过的第100年,星辰大海不再是梦》澎湃新闻,2022年

10.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勇于攀登 彪炳史册》人民日报,2019年

本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正能量。所有史实均经过严格考证,确保真实准确。

来源:别逞强小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