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枚丁未四柱大清铜币铸造于清朝末年,具体纪年为丁未年,即光绪三十三年。其独特之处在于钱面中央铸有“大清铜币”四字,被细密的珠圈环绕,珠圈上下左右分别点缀着满文、干支纪年“丁未”及“当制钱十文”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丁未”二字上下各有一圆形凸点,与两侧文字共同构
此枚丁未四柱大清铜币铸造于清朝末年,具体纪年为丁未年,即光绪三十三年。其独特之处在于钱面中央铸有“大清铜币”四字,被细密的珠圈环绕,珠圈上下左右分别点缀着满文、干支纪年“丁未”及“当制钱十文”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丁未”二字上下各有一圆形凸点,与两侧文字共同构成“四柱”形制,这种设计在清代铜币中极为罕见。钱币背面以蟠龙图案为核心,龙身矫健,鳞片清晰,周围环绕英文及满文,彰显着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
此币的铸造工艺堪称精湛,龙纹立体感极强,包浆自然醇厚,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货币属性上,更折射出清末动荡的经济局势——彼时朝廷为缓解财政危机,大量铸造铜币以弥补银元短缺,丁未四柱大清铜币正是这一政策的产物。在收藏市场上,此币因存世量稀少且版式特殊而备受追捧。2024年某场拍卖中,一枚品相完美的丁未四柱大清铜币以122万元高价成交,足见其珍贵程度。对于藏家而言,这枚钱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触摸历史的实物载体。
大清铜币户部鄂字版当制钱十文
这枚户部鄂字版大清铜币诞生于清末光绪年间,是湖北省专属铸造的流通货币。钱币正面以珠圈为界,内铸“大清铜币”四字,字体端庄遒劲;中央醒目地镌刻着“鄂”字,直指其产地湖北;珠圈外缘则环列满文、干支“丙午”及“户部”“当制钱十文”等标识,信息丰富且布局严谨。背面中央为蟠龙图,龙目炯炯有神,须发毕现,周围辅以英文及光绪年造字样,展现出晚清货币的国际化特征。
此币的错版现象堪称传奇——因模具故障,部分铜币背面图案与正面出现错位,如龙纹旋转角度异常等,这种工艺瑕疵反而成就了其独一无二的收藏价值。错版程度越严重,存世量越稀少,市场价值也越高。2024年,一枚鄂字版大清铜币以165万元成交,刷新了同类钱币的拍卖纪录。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枚钱币不仅是清末货币制度的实物见证,更是窥探当时铸币工艺与管理水平的珍贵样本。
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滇”二十文
这枚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滇”二十文,是清末四川省与云南省联合铸造的地方性货币。钱币正面以“大清铜币”四字为核心,中央嵌“川滇”二字,明确标识其发行区域;珠圈外缘环列“丙午”“户部”及“当制钱二十文”等字样,字体工整,笔画有力。背面中央为蟠龙图,龙身盘踞,气势威严,周围辅以英文及光绪年造标识,体现了晚清货币的典型设计风格。
此币的铸造背景与清末边疆经济密切相关。当时,川滇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货币流通不畅,朝廷特许两地联合铸币,以缓解经济困境。因此,“川滇”版大清铜币的存世量极为稀少,尤其是品相完美者更是凤毛麟角。2023年,一枚保存完好的“川滇”二十文以204万元成交,成为当年钱币拍卖市场的焦点。对于藏家而言,这枚钱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研究清末边疆经济与货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老胡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