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智能”朋友①|与“陶渊明”共探田园诗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5:27 1

摘要:在这股AI热潮中,陕西主动作为、积极响应,一系列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从AI赋能的科学实验,到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项目;从精心设计训练的AI人物模型,到贯穿古今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不仅为青少年搭建起触摸智能世界的桥梁,更在三秦学子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火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在这股AI热潮中,陕西主动作为、积极响应,一系列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从AI赋能的科学实验,到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项目;从精心设计训练的AI人物模型,到贯穿古今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不仅为青少年搭建起触摸智能世界的桥梁,更在三秦学子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火种。

为展现我省中小学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生动实践,今日,我们推出《我和我的“智能”朋友》系列报道,由通讯员带领大家走进全省各地的课堂、走到师生中间,捕捉人工智能教学的鲜活场面,感受科技扎根校园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和我一起探访桃花源吧!”9月11日,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八年级A1班的语文课堂上,一位头戴葛巾、身着宽袍大袖、潇洒飘逸的老者用沉稳的语调介绍自己。这是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语文老师黄佩楠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穿越”回现代中国田园诗派开创者——陶渊明。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田园诗的意境,黄佩楠从服饰细节、语言风格、行为举止等方面对AI模型进行训练。

“陶渊明的葛巾要体现东晋士人的清雅,语言既要符合其田园诗的冲淡风格,又要让初中生听得明白。”黄佩楠介绍,“我参考了大量古籍画像和《陶渊明集》的文本风格,最终让AI生成的‘陶渊明’既具历史质感,又有教学适配性。”

“以前学古诗总觉得诗人离我们很远,但现在‘陶先生’就在眼前给我们讲他的创作故事,非常生动,印象很深刻,感觉一下子就懂了诗里的意境!”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八年级A1班学生杜文卿兴奋地说。

9月11日,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八年级A1班语文课堂上,身着汉服的老师正在引导学生与“陶渊明”见面。

课堂上,“陶渊明”时而吟诵诗句,时而解答学生关于东晋田园生活、诗歌创作背景的疑问,抽象的文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正是黄佩楠想要的效果。“AI技术就像一座桥梁,让古诗、古文里的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和学生做朋友。”黄佩楠说,她还打算用AI生成谢灵运、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让学生们赴一场“古代诗人圆桌会”。

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办公室副主任邵国娜说:“教师在AI教室上课,教共体平台会将课程内容全程录屏,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包括课堂讲授、展示、互动等环节的时间分配、语速、发言人数以及最长发言时间、智能评课、课后分析等,这些智能评价都有利于老师打磨出更优质的课程内容。”

蓝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表示:“除了语文课堂的‘古人对话’,在历史、道德与法治、数学、艺术、安全等学科教学中,我们也将尝试用AI还原相关场景。”(通讯员 宋春燕

来源:美哉陕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