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关岭与贞丰交界之处,“地球裂缝”中北盘江湍急的江水,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桥”拔地而起——从中央红军长征在贞丰抢渡北盘江时的生死铁索,到如今刷新世界纪录的云端高桥,它们共同镌刻着贵州大地上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密码。
秋日的花江峡谷,晨雾如纱幔般缭绕在崇山峻岭间,缓缓揭开两岸跨越九十年的故事。
在贵州关岭与贞丰交界之处,“地球裂缝”中北盘江湍急的江水,见证着不同时代的“桥”拔地而起——从中央红军长征在贞丰抢渡北盘江时的生死铁索,到如今刷新世界纪录的云端高桥,它们共同镌刻着贵州大地上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密码。
花江峡谷大桥
铁索桥就是生死线
“花江铁索桥是贞丰通往贵阳的咽喉要道,若当年被敌军通过此桥进入贞丰,渡江西进的中央红军可能遭遇迎头阻击或拦腰截断的重大危险。”
在贞丰花江铁索桥阻击战遗址陈列馆,72岁的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原支书梁绍宇站在浮雕壁画前,指尖划过红军战士的轮廓,讲述起那段历史。他的声音里,藏着对那段岁月的敬畏。
1935年4月17日拂晓,军团长彭德怀来到十一团设在坡扪山上的指挥所,命令张爱萍率十一团主力火速挺进平街、兵出铁索桥,阻击关岭之敌。于是,张爱萍又率部星夜出发,于18日午后2时抵近平街,并突然向驻守黔军发起攻击,仅半小时便将其击溃。随即,二营主力与侦察排直扑铁索桥,连夺箐门口、七块碑阵地,将敌军逼退至桥头。
花江铁索桥
战场焦点定格在七块碑至桥头的一公里古道。“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梁绍宇说,这条路窄得仅容一人一马通行,左手是悬崖深谷,右手是万丈绝壁,两端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
敌军在桥头架起机枪,红军在七块碑一线布防,雾气中,两军隔谷对峙。江水拍岸声混着隐约的枪栓拉动声,压得人喘不过气。敌军摸不清红军兵力,不敢贸然冲锋;红军则沉着坚守,白昼趴在石缝后紧盯桥头,汗水浸透军装,黑夜轮流警戒,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一守,便是一天两夜,硬生生在这一公里生死线上筑起“铜墙铁壁”,为红三军团、五军团、军委纵队等顺利渡江扫清了障碍。
历史的烟云悄然散去,这座老花江铁索桥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爱萍将军与红军战士在贞丰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依旧清晰,鼓舞着后人持续奋斗。
“红军的奋斗,是为了让后人能安稳地过桥;我们的奋斗,要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梁绍宇的话,道出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云端上与风的较量
站在花江铁索桥上远眺,一道蓝色“巨龙”横跨山巅。这座全长2890米的花江峡谷大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工程奇迹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日夜攻坚。
站在花江铁索桥上远眺花江峡谷大桥
“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没有路就人工开凿。”站在即将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桥面,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项目部质检科科长邓果望着脚下的深谷,四年前初到此处的场景仍清晰如昨。
彼时,为挖桩基孔,他们在陡峭悬崖上硬生生凿出作业平台——受地势限制,平台仅容数人立足,大型设备无法进场,四五十米的深度就能靠双手一点点向下掘进。雨天淋透衣衫,冰雹砸在身上生疼,却连个躲避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日子,邓果和工友们早已习以为常。
今年5月8日晚7点半,一场14级狂风的突袭,更是让邓果刻骨铭心。“当时项目部的房子都被大风吹坏了,我们几个加班的同事还在桥上。”他边说边打开手机里的照片,画面中房屋墙体被风撕了一个大口、现场设施歪斜,而更令人揪心的是,由于大桥因为阻尼器、抗风支座还未施工,几万吨重的钢桁梁竟被狂风掀得左右晃动。
“在桥上遇到七八级风是常事,那时候如果在高空遇到大风唯一的办法就是系好安全带,趴在地上减少受风面积。”邓果语气平静,可眼神里藏着对险情的敬畏。
他看下大桥下方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花江铁索桥,“红军战士面对枪林弹雨都不怕,我们这点风雨算什么?”直到风势渐小,项目部管理人员没有第一时间撤离,而是先组织工人安全离开大桥,再仔细检查钢梁、桥面的受风情况,确认无重大隐患后,才离开现场。
天路下的民生愿景
花江峡谷大桥下的小花江村,102户布依族村民世代居住于此,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因地处偏远“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大桥的建设打破了峡谷的沉寂,也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这儿居然能有一座桥!”8月26日下午,小花江农家乐老板梁绍清招待完客人,和妻子坐在院子里剥玉米喂土鸡,脸上满是笑意。过去15年,因客流稀少,他曾多次想过关店,“但想到回头客来吃饭不方便,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如今,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在即,让梁绍清看到了希望。“因为大桥,村里来了好多人,甚至外国人都来村子了!”梁绍清说,以前节假日才有游客,今年来的客人比往年多一半。等桥通了,要把年轻人叫回来,把农家乐扩得更热闹。
90后青年林国权的故事,更像是山村蜕变的缩影。去年,他放弃城市工作,回老家盘下12栋直面大桥的民房,打造“小花江村布依桥缘居”民宿,让游客在看桥、赏景的同时,感受乡村的烟火气。他和合伙人谢朝卿一起拍摄大桥、拍摄花江村,每天把记录大桥成长视频上传网络,让更多人知道小花江村是最好的观桥地点。
村民林国权家的民宿
截至目前,林国权已发布与花江大桥相关作品200余件。随着作品的传播,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五一期间,房间天天爆满,不少游客在院子里搭帐篷。”林国权指着正在装修的楼房说,现在预订房间排到一个多月后,他正加紧推进新楼装修,目前进度已达80%。
桥梁连接的是路,托起的是民生。如今,村里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已建成,旅游步道也在加紧修建,村民们的干劲被重新点燃,曾经“藏在深山”的小山村,正借着大桥的“东风”,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
【记者手记】
桥带来的“变”与“不变”
晨雾未散的花江峡谷,两侧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我站在北盘江边,抬头是刺破云端的“世界第一高桥”,低头是静静流淌的北盘江,江面上铁索桥的锈迹里藏着烽火——一座座桥串成钥匙,打开了贵州精神的密码箱。
初见梁绍宇老支书时,他正凝视花江铁索桥阻击战遗址陈列馆内的浮雕。“红军守着一公里古道,一天两夜没合眼,怕敌人断了渡江路。”老人指尖抚过浮雕上战士的脸,仿佛在触碰那些滚烫的岁月。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铁索桥的链,不仅拴住江面,更拴住贵州人“不畏难”的根。
登上花江峡谷大桥时,风裹着峡谷的潮气扑面而来。建设者邓果打开手机展示大桥建设的一些照片:有工人在悬崖平台上冒雨挖桩,泥水顺着裤脚往下;也有手机上操作自动养生系统的画面,屏幕上实时显示相关数据。“从手挖肩扛到科技攻关,难吗?难。但想到红军在铁索桥头坚守的险,这点难算啥?”他的话掷地有声,我望向下方铁索桥,才知这云端高桥,是用新时代“钢筋铁骨”,延续当年的“热血担当”。
这座山,因为有桥,不再是阻隔;这片土地,因为这份精神,永远充满希望。九十年光阴里,桥的变化,改变的是交通方式,不变的是贵州人敢闯敢拼、向难而生的精神传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牟绍莉
编辑 向莉君
二审 王淑宜
三审 岳振
来源:天眼新闻